sòng gǔ qī shí liù shǒu qí yī sān
颂古七十六首 其一三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释士珪 (shì shì guī)

庐陵米价少知音,佛法商量古到今。
绣出鸳鸯任人看,无端却要觅金鍼。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lú líng mǐ jià shǎo zhī yīn , fó fǎ shāng liáng gǔ dào jīn 。
xiù chū yuān yāng rèn rén kàn , wú duān què yào mì jīn zhēn 。

抒情 咏物

頌古七十六首 其一三

—— 釋士珪

廬陵米價少知音,佛法商量古到今。
繡出鴛鴦任人看,無端卻要覓金鍼。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lú líng mǐ jià shǎo zhī yīn , fó fǎ shāng liáng gǔ dào jīn 。
xiù chū yuān yāng rèn rén kàn , wú duān què yào mì jīn zhēn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庐陵地区的米价稀少,难得有知音相助,但佛法却是古往今来一直在进行商讨和传承的。
好像绣出了一幅鸳鸯图,让人随意观赏,却毫无缘由地要去寻找金针,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总结:这首古文诗意蕴含着对生活和佛法的思考。庐陵地区的米价稀少,知音难寻,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而佛法作为一种精神信仰和智慧的传承,却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和商榷。诗人运用绣鸳鸯寻金针的比喻,表达了对追求理想或目标时,有时行为的不合常理。整首诗折射出古人对人生、信仰和行为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颂古七十六首 其一三》是由释士珪创作的。它可以被归类为"抒情"和"咏物"两个标签。
赏析:
这首诗以古代的米价和佛法为背景,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诗人开始提到庐陵地区的米价较低,少有知音,这可能象征着生活的平凡和人际关系的匮乏。然而,诗人接着提到佛法,将佛法与古今对比,似乎在暗示佛法的价值是永恒的,不受时间的限制。
接下来的两句"绣出鸳鸯任人看,无端却要觅金鍼"表现了一种让人思考的对比。绣出鸳鸯是一种精致的手工艺品,但它却不值什么钱,而觅金鍼则是费力而无益的行为。这似乎在提醒人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看似美好却无实际意义,而有价值的东西可能被忽视。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庐陵米价和佛法的对比,以及对绣鸳鸯和觅金鍼的描述,反映了人生中价值观的思考和反思。它表达了对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提醒人们不要被表面的虚荣和繁琐所迷惑。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释士珪写的《颂古七十六首》系列:

本文作者释士珪介绍:🔈

释士珪(一○八三~一一四六),号竹庵,俗姓史,成都(今属四川)人。十三岁求爲僧,初依成都大慈寺宗雅,後南游谒诸尊宿,师龙门佛眼清远。徽宗政和末,出世和州天宁寺。高宗绍兴间奉诏开山雁荡能仁。十五年(一一四五),住温州龙翔寺。十六年卒,年六十四。爲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士珪诗,据《续古尊宿语要》、《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爲一卷。 查看更多>>

释士珪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