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 sòng qī shí bā shǒu qí qī jiǔ
偈颂七十八首 其七九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释正觉 (shì zhèng jué)

赵州道有,赵州道无。
狗子佛性,天下分疏。
面赤不如语直,心真莫怪言粗。
七百甲子老禅伯,驴粪逢人换眼珠。

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仄仄仄仄,平仄○○。
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zhào zhōu dào yǒu , zhào zhōu dào wú 。
gǒu zǐ fó xìng , tiān xià fēn shū 。
miàn chì bù rú yǔ zhí , xīn zhēn mò guài yán cū 。
qī bǎi jiǎ zǐ lǎo chán bǎi , lǘ fèn féng rén huàn yǎn zhū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赵州道有,赵州道无。
狗子佛性,天下分疏。
面赤不如语直,心真莫怪言粗。
七百甲子老禅伯,驴粪逢人换眼珠。
赵州有一个道士,又称赵州道,但也可以说赵州无道士。
即使是狗子,也有佛性,因为在天下众生中,佛性的表现各不相同。
面色红润并不如说话坦率,内心真实,不必惊讶于言辞粗鄙。
七百甲子即七百多年,老禅伯已经七百多岁,比喻非常年长的禅师。他如同驴粪一样普通,但却能遇到有缘之人,从而换回了珍贵的眼珠。
总结:这段文字传达了几个有趣的观点。首先,赵州道士似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可能有也可能无,抓住了事物的虚实之理。其次,佛性是普遍存在的,不分贵贱,众生各有不同表现。再者,外表的红润并不重要,真诚坦率才是最为珍贵的。最后,以七百甲子老禅伯和驴粪换眼珠的形象描述了有缘之人得到奇遇的情景。整篇古文透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生活智慧。

《偈颂七十八首 其七九》是由佛教禅宗高僧释正觉创作的诗篇。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禅宗的教义和思想。
赏析:
这首诗以禅宗的特色言辞,强调了赵州道观念的重要性。首先,它提到了"赵州道有,赵州道无",表达了道的存在和无存在的矛盾,强调了禅宗的中心思想——觉悟超越对立。接下来,"狗子佛性,天下分疏",以"狗子"为比喻,说明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因執著和分别而感到疏离。作者教导我们应当超越表面的差异,认识到一切生命都有共同的佛性。
"面赤不如语直,心真莫怪言粗"强调了言语的直接和坦诚,以及内心的真诚重要于外表的红光。这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要注重内心的真实。
最后两句"七百甲子老禅伯,驴粪逢人换眼珠"则通过禅宗的幽默方式,表达了禅宗师父的智慧和对众生的慈悲。这句话提醒我们,即使是世俗的物质,也可以成为对灵性觉悟的媒介,只要我们有眼识珠。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释正觉写的《偈颂七十八首》系列:

本文作者释正觉介绍:🔈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发,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於净明寺本宗大师,得戒於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於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 查看更多>>

释正觉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