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gǔ wǔ shí qī shǒu qí sì ○
颂古五十七首 其四○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释道昌 (shì dào chāng)

迅雷不及掩耳,下桩要在急水。
水深桩脚若长,耳畔雷声四起。
拈起拄杖为他中下,上上人来放过不打。
秦人一入桃花源,子孙千世为神仙。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
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 xià zhuāng yào zài jí shuǐ 。
shuǐ shēn zhuāng jiǎo ruò cháng , ěr pàn léi shēng sì qǐ 。
niān qǐ zhǔ zhàng wèi tā zhōng xià , shàng shàng rén lái fàng guò bù dǎ 。
qín rén yī rù táo huā yuán , zǐ sūn qiān shì wèi shén xiān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迅雷瞬间,无法遮掩耳朵,要在急流中立下桩子。
水深时,桩脚若要长,耳边雷声四起。
拈起拄杖为他评判高下,高贵的人经过时不会打他。
秦人一旦进入桃花源,子孙后代千世成为神仙。
总结:这段文字描述了四个场景,分别以形容“迅雷”、“急水”、“拄杖”和“桃花源”来比喻不同的情境。迅雷不及掩耳,形容事情发生的极为迅猛,难以阻挡;下桩要在急水,比喻要在危急关头采取果断行动。水深时,桩脚要长,比喻处事要谨慎小心;耳畔雷声四起,形容周围环境危险严峻。拈起拄杖为他中下,上上人来放过不打,描绘了一个高贵的人不会轻易伤害下层人物。秦人进入桃花源,形容他们后代子孙因此获得神仙的地位,象征着美好祥瑞的未来。整体表达了对于在困境中果断行动的赞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首《颂古五十七首 其四○》是释道昌的作品,表达了一种急流和雷鸣的壮丽场景,同时也带有一些哲理和寓意。以下是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急流和雷声的场景,通过 "迅雷不及掩耳" 这一开篇的描述,立刻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和壮观。诗人借助形象的描写,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汹涌澎湃的河流中,似乎在瞬间就来临,无法防备。
接着,诗中提到 "水深桩脚若长",这里可能是在暗示人生的变幻莫测,有时候事情可能来势汹汹,深不可测,需要及时应对。而 "耳畔雷声四起" 表示环境可能充满了嘈杂和挑战,需要保持警觉。
然后,诗人以 "拈起拄杖为他中下" 表达了一种从容和坚定的态度,似乎在告诉人们要冷静应对困难,不被困扰。"上上人来放过不打" 可能在传达一种智慧和宽容的思想,不必与一切都对抗,有时候要学会放下,宽容他人。
最后两句 "秦人一入桃花源,子孙千世为神仙" 则可能在强调,如果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就能够过上幸福和神仙般的生活,这是一种对内心平和的向往。
标签:
- 写景
- 哲理
- 宁静
- 人生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释道昌写的《颂古五十七首》系列:

本文作者释道昌介绍:🔈

释道昌(一○八九~一一七一),号月堂,又号佛行,俗姓吴。霅之宝溪(今浙江吴兴)人。年十三祝髪,逾二年谒妙湛於道场寺,悟彻。於是以遍参爲志,游淮楚湖湘间,依长灵卓、保宁玑、圆悟勤诸大宗师。年二十三归省妙湛於净慈寺,俾掌藏爲衆说法。又补穹窿瑞光,迁育王。高宗建炎中退席。绍兴初居间中大吉,徙秀峰龟山,移金陵蒋山,奉旨擢径山灵隐。三十一年(一一六一),退藏灵泉。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四),主临安府净慈寺。七年卒,年八十三。爲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释道昌诗,据《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爲一卷。 查看更多>>

释道昌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