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ī guī qī shǒu cì yùn hé sì zhōu shí wǔ shū fù qí wǔ
西归七首次韵和泗州十五叔父 其五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晁补之 (cháo bǔ zhī)

驱马马走山,回车车渐水。
涂穷我何适,恸哭盈襟泪。
巢居识风声,穴藏知雨意。
救鬭曾得伤,缨冠亦可已。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
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

qū mǎ mǎ zǒu shān , huí chē chē jiàn shuǐ 。
tú qióng wǒ hé shì , tòng kū yíng jīn lèi 。
cháo jū shí fēng shēng , xué cáng zhī yǔ yì 。
jiù dòu céng dé shāng , yīng guān yì kě yǐ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驱赶马匹穿过山区,回程车驾经过渐水之地。
涂草茅舍,我何处可寻求安身之所,悲伤哭泣使衣襟湿润。
在巢居之处能辨识风声,躲在洞穴之中能感知雨意。
在救治战斗中曾受过伤,即便佩戴缨冠也能安然离去。
全文总结:诗人描述了驱马行走的场景,表达了对寻找归宿的迷茫和对过往伤痛的回忆。同时强调了居安思危的智慧和面对挑战的坚韧态度。

赏析:这首诗是晁补之创作的《西归七首次韵和泗州十五叔父 其五》之一。诗人以平凡的马车归程为背景,抒发了深沉的情感。
诗中描写了作者骑马走过山川,回望着马车渐渐驶向水边。这里的马、车、山、水等形象都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壮美的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但诗人的内心却并非宁静。他在这个时刻感到自己身处困境,似乎是面临离别或者生活的艰难。他用"涂穷我何适"表达了自己的困顿之情,"恸哭盈襟泪"则表现了内心的悲伤。
接着诗中提到了"巢居识风声"和"穴藏知雨意",这里作者似乎在思考着生活的坎坷和不测,也让人联想到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最后两句"救鬭曾得伤,缨冠亦可已"则表明了作者的坚强和不屈。他曾经经历过战斗,虽然受伤但并没有放弃,依然可以戴上头盔,坚定前行。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晁补之写的《西归七首次韵和泗州十五叔父》系列:

本文作者晁补之介绍:🔈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佑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复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於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 查看更多>>

晁补之的诗:

晁补之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