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án rén xiě zhēn qiú zàn qí bā
禅人写真求赞 其八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释正觉 (shì zhèng jué)

身心廓如,手段卷舒。
似华作蜜,如井觑驴。
外不痕兮空印普应,中无象兮道环常虚。
亡机孤坐兮自不为碍,把臂同行兮谁敢相疏。

平平仄○,仄仄仄平。
仄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平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shēn xīn kuò rú , shǒu duàn juàn shū 。
sì huá zuò mì , rú jǐng qù lǘ 。
wài bù hén xī kōng yìn pǔ yìng , zhōng wú xiàng xī dào huán cháng xū 。
wáng jī gū zuò xī zì bù wèi ài , bǎ bì tóng háng xī shuí gǎn xiāng shū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身体和心思都宽阔自如,技巧娴熟自如。
好像花朵释放芬芳,宛如井水中映见驴影。
外在没有痕迹,却能普遍应物;内心没有执着,道义永远空虚。
不依靠机谋而独自坐着,不用伸臂也能与众人同行,谁敢与他相争相排斥。
全文表达了一个人物的超脱和自在,以及其内在的洞察力和不被外物束缚的境界。他似乎游刃有余地应对世事,内心却不受物欲和情感的左右,保持着恬淡的虚无态度。这种超然的姿态使得他能够自由自在地行动,不为外界所扰乱,同时也能与人和谐共处。全文展现了一种达到超凡境地的境界和生活态度。

赏析:这首诗是释正觉的《禅人写真求赞》系列之一,以禅宗的思想为主题,表达了禅宗修行者的内心境界。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抽象的表达,描绘了禅修者的内在体验和境界。
诗中的“身心廓如,手段卷舒。”表达了禅修者的身心在修行中变得空灵和自由,手段也随之自如。这里用“廓”和“卷舒”形象地描述了内外的变化,显示了禅修的境界。
“似华作蜜,如井觑驴。”这两句用比喻来强调修行者的境界已经超越了俗世的繁华和浮躁,而是寻找更深的内在真理。蜜和井都是珍贵的象征,而驴则是平凡的代表,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修行者超越了表面的诱惑和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
“外不痕兮空印普应,中无象兮道环常虚。”这两句诗句深刻地表达了禅修者的境界,他们不留下痕迹,却能普遍地感应到万物。内心没有形象,却体验到了常态的虚无,这是禅修的核心体验之一。
“亡机孤坐兮自不为碍,把臂同行兮谁敢相疏。”最后两句表现了修行者的自由和超越,他们不被外在的机缘所左右,能够独自坐禅而不受干扰,也能与他人和谐共行而不被疏远。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释正觉写的《禅人写真求赞》系列:

本文作者释正觉介绍:🔈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发,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於净明寺本宗大师,得戒於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於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 查看更多>>

释正觉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