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ǒu rén huì é pú fāng jiè shā zèng èr xiǎo shī huán zhī qí yī
友人惠鹅仆方戒杀赠二小诗还之 其一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李光 (lǐ guāng)

晓随芦鴈聚寒汀,只有崇师画得成。
欲付庖人应未忍,怜渠岂是不能鸣。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xiǎo suí lú yàn jù hán tīng , zhǐ yǒu chóng shī huà dé chéng 。
yù fù páo rén yìng wèi rěn , lián qú qǐ shì bù néng míng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在清晨,我随着飞过芦苇丛的野鹅,来到寒冷的岸边。只有那位崇尚艺术的师傅才能画出如此美景。欲将野鹅交给猎人的手里,心中却不忍心,怜惜它又岂是无法飞翔的呢。
总结:诗人在清晨观赏着野鹅飞过芦苇丛的景象,认为只有崇尚艺术的师傅才能真正将这美景描绘出来。虽然有人想要捕捉野鹅,但诗人认为这可怜的野鹅其实是有能力飞翔的,不应被困在笼中。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赏析:此诗以芦花与鹅为题材,表达了画师崇师的高超技艺和对生命的怜悯之情。诗中的芦花和鹅被写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动。诗人通过描绘寒汀上的芦花与芦花下的鹅群,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其中,“崇师画得成”表明画师的技艺高超,能够将这种美景娓娓道来。而在面对将鹅交给庖人屠宰时,诗人表达了对鹅的怜悯之情,“欲付庖人应未忍”一句中透露出深深的不舍和心痛。诗人认为这只鹅本应可以活着,而不应该成为人类的食物。最后两句“怜渠岂是不能鸣”,表达了诗人对鹅的怜悯和同情,认为鹅应该有自由自在鸣叫的权利。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李光写的《友人惠鹅仆方戒杀赠二小诗还之》系列:

本文作者李光介绍:🔈

李光(一○七八~一一五九),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号转物老人(《舆地纪胜》卷二四、一二五)越州上虞(今浙江虞东南)人。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入爲符宝郎,以言事贬监汀州酒税。钦宗即位,擢右司谏,迁侍御史。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擢秘书少监。三年,知宣州。改知临安府。绍兴元年(一一三一),除知婺州,甫至郡,擢吏部侍郎。二年,授淮西招抚使,改江东安抚大使、知建康府兼寿春府,落职提举台州崇道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一、五二、五八)。寻知湖州,历知平江府、台州、温州。七年,爲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同上书卷一一七)。八年,拜参知政事。九年,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 查看更多>>

李光的诗:

李光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