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í shì shí èr shǒu qí wǔ
即事十二首 其五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李光 (lǐ guāng)

家僮投晚闭柴荆,倚锡聊同结夏僧。
夜漏欲传城上鼓,笼纱初点佛前灯。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jiā tóng tóu wǎn bì chái jīng , yǐ xī liáo tóng jié xià sēng 。
yè lòu yù chuán chéng shàng gǔ , lóng shā chū diǎn fó qián dēng 。

即事十二首 其五

—— 李光

家僮投晚閉柴荆,倚錫聊同結夏僧。
夜漏欲傳城上鼓,籠紗初點佛前燈。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jiā tóng tóu wǎn bì chái jīng , yǐ xī liáo tóng jié xià sēng 。
yè lòu yù chuán chéng shàng gǔ , lóng shā chū diǎn fó qián dēng 。

繁体原文 收起原文 韵律对照 收起韵律 注音对照 收起注音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家中的仆人在夜幕降临后投去晚晚的柴荆,我依靠着一支拐杖,与夏天的僧人结伴而行。
夜晚的漏时刻即将传出城上的鼓声,蒙着薄纱的灯笼初次点亮在佛前。
总结: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夏夜的场景。家中的仆人在晚上拾柴回来,我与夏天的僧人结伴而行。夜晚时分,城上的鼓声即将传来,佛前的灯笼也点亮了。这幅画面在古文的表达下显得恬静而美好。

赏析:这首诗是李光创作的《即事十二首 其五》之一。诗人以富有情感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夏日傍晚的景象。首先,诗人提到家中的仆人在傍晚时分关上院门,这一细节表现了家庭生活的宁静和秩序。然后,诗人与一位僧人相伴,两人依偎在竹林中,也许在聊天或思考人生。这种情境增添了诗歌的宁静和思索氛围。
诗中提到了夜晚城上的鼓声和佛前的灯火,这些元素将诗歌的背景设置在寺庙附近,强调了佛教的氛围。夜晚的城市与寺庙中的灯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寓意着尘世与宗教的冥想之间的对话。
最后,诗人使用了"笼纱"来形容夜幕降临时的景象,这个比喻暗示了夜晚的幽静和宁静。整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语言,营造出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面。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李光写的《即事十二首》系列:

本文作者李光介绍:🔈

李光(一○七八~一一五九),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号转物老人(《舆地纪胜》卷二四、一二五)越州上虞(今浙江虞东南)人。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入爲符宝郎,以言事贬监汀州酒税。钦宗即位,擢右司谏,迁侍御史。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擢秘书少监。三年,知宣州。改知临安府。绍兴元年(一一三一),除知婺州,甫至郡,擢吏部侍郎。二年,授淮西招抚使,改江东安抚大使、知建康府兼寿春府,落职提举台州崇道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一、五二、五八)。寻知湖州,历知平江府、台州、温州。七年,爲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同上书卷一一七)。八年,拜参知政事。九年,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 查看更多>>

李光的诗:

李光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