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ì yùn zǐ zhān hé yuān míng nǐ gǔ jiǔ shǒu qí wǔ
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九首 其五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苏辙 (sū zhé)

海康杂蛮蜒,礼俗久未完。
我居近闾阎,愿先化衣冠。
衣冠一有耻,其下胡为顔。
东邻有一士,读书寄贤关。
归来奉亲友,跬步行必端。
慨然顾流俗,叹息未敢弹。
提提乌鸢中,见此孤翔鸾。
渐能衣裘褐,袒裼知恶寒。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
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
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

hǎi kāng zá mán yán , lǐ sú jiǔ wèi wán 。
wǒ jū jìn lǘ yán , yuàn xiān huà yī guān 。
yī guān yī yǒu chǐ , qí xià hú wèi yán 。
dōng lín yǒu yī shì , dú shū jì xián guān 。
guī lái fèng qīn yǒu , kuǐ bù xíng bì duān 。
kǎi rán gù liú sú , tàn xī wèi gǎn tán 。
tí tí wū yuān zhōng , jiàn cǐ gū xiáng luán 。
jiàn néng yī qiú hè , tǎn tì zhī è hán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海康之地,野蛮乖戾的风气仍未消除。
我居住在近闾阎之间,愿意率先改变穿着打扮。
衣着打扮是一种耻辱,为什么下层人士却不知羞耻呢?
东边的邻居有一位士人,专心读书,寄托了对仁义道德的向往。
归来后,恭敬地侍奉亲友,即使走短距离也必定端正庄重。
我深深地忧虑看到现世的风俗陋习,叹息之间尚未敢发出呼喊。
提着乌鸦与鹞鹰中间的危险,我看见一只孤独翱翔的凤凰。
渐渐地,我能穿上粗糙的衣裳,裸露上半身体验着寒冷的痛苦。
总结:全文:文章表达了对周围风俗习惯的不满和不解,作者愿以自己的行为率先改变并向往崇高的仁义道德。但面对现实的陋习,作者内心忧虑和叹息,不敢轻易呼喊。文章末尾以提乌鸢中见孤翔鸾,渐能衣裘褐袒裼知恶寒的比喻,显示出作者逐渐适应环境的过程。

这首诗《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九首 其五》是苏辙所作,它表达了对社会礼仪和道德风尚的忧虑,以及对贤士的仰慕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以古体诗的形式表现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思考。首先,诗中提到“海康杂蛮蜒,礼俗久未完”,反映了当时社会礼仪的混乱和道德风尚的堕落。作者对此感到忧虑,希望能有所改变。
接下来,诗中以自身的经历来表达了作者的愿望。他身居近闾阎,渴望成为一个先行的楷模,以引领衣冠之士。他提到了“衣冠一有耻,其下胡为颜”,强调了衣冠之士应当以正直和高尚的品德来自勉。
诗中还描述了作者周围的环境,提到了一个读书寄托在贤人门下的士子。这位士子回乡后,仍然保持着高尚的品行,这让作者感到欣慰。他强调了对知识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引导社会正道的关键。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对社会的慨叹和忧虑,但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改变的渴望。他提到了“提提乌鸢中,见此孤翔鸾”,比喻自己渐渐能够克服艰难,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最后,诗中的描述转向了作者自身的成长和进步。他开始能够适应艰苦的生活,用简朴的衣物来抵御严寒,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品质。
标签:
- 社会风尚
- 道德观念
- 自我成长
- 贤士的榜样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苏辙写的《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九首》系列:

本文作者苏辙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佑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 查看更多>>

苏辙的诗:

苏辙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