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ì yùn zǐ zhān hé yuān míng nǐ gǔ jiǔ shǒu qí sān
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九首 其三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苏辙 (sū zhé)

萧萧发垂素,晡日迫西隅。
道人愍我老,元气时卷舒。
岁恶风雨交,何不完子庐。
万法灭无余,方寸可久居。
将扫道上尘,先拔庭中芜。
一净百亦净,我物皆如如。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
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仄仄仄,仄仄平○○。

xiāo xiāo fā chuí sù , bū rì pò xī yú 。
dào rén mǐn wǒ lǎo , yuán qì shí juàn shū 。
suì è fēng yǔ jiāo , hé bù wán zǐ lú 。
wàn fǎ miè wú yú , fāng cùn kě jiǔ jū 。
jiāng sǎo dào shàng chén , xiān bá tíng zhōng wú 。
yī jìng bǎi yì jìng , wǒ wù jiē rú rú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萧萧发白色的头发垂下,夕阳逼近西边的角落。
道士怜悯我年老,体力时而强壮,时而衰弱。
岁月中风雨交加,为何不修缮子庐。
万物法则皆会消亡,唯有心灵的根本可以永远存在。
先要清扫掉道路上的尘埃,再去拔除庭院中的杂草。
一处清净,百处也将清净,我对外界的看法也应如此。
总结:诗人描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以及岁月流逝带来的衰老和生命无常。同时,他也借道士的观念,表达了对心灵的修炼与净化的追求。通过打扫环境,清除杂念,诗人认为能够实现内外两方面的净化,让自己的心境达到一种纯净的状态。

赏析:这首诗是苏辙创作的《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九首》中的第三首,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蹉跎的感慨,以及对修身养性的追求。
诗人以垂白之发、晡日将西斜为背景,描述了岁月的迅速流逝。他提到“道人愍我老”,表现了诗人的自我怀疑和自责,感觉自己已经老去,时间不等人。
接着,诗人谈到了风雨交加的岁月,用以象征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他提出了“何不完子庐”的问题,表达了对于未完成的心愿和事业的遗憾。
然后,诗人表达了对于人生的一种哲理思考,认为“万法灭无余”,即万物都会归于虚无,唯有内心的清净和修身养性才能长久居住。
最后,诗人以“将扫道上尘,先拔庭中芜”来呼应前文的哲理,强调了净化内心和环境的重要性。他最后指出,只有当内心纯净时,外界的万事万物也会变得如如,顺应自然。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苏辙写的《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九首》系列:

本文作者苏辙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佑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 查看更多>>

苏辙的诗:

苏辙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