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ún ān shēng chén shí yī shǒu qí liù
云庵生辰十一首 其六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释德洪 (shì dé hóng)

不落思惟离圣凡,令君觌露见云庵。
平生不许当头道,今日重闻称性谈。
老鉴三机酬跛偃,洞山一半肯云岩。
我无奇特报恩德,九死归从瘴海南。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bù luò sī wéi lí shèng fán , lìng jūn dí lù jiàn yún ān 。
píng shēng bù xǔ dāng tóu dào , jīn rì chóng wén chēng xìng tán 。
lǎo jiàn sān jī chóu bǒ yǎn , dòng shān yī bàn kěn yún yán 。
wǒ wú qí tè bào ēn dé , jiǔ sǐ guī cóng zhàng hǎi nán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不停地思念着远离世俗的圣贤,让君子前来露面见我云庵。
平日里从不允许别人直接称颂我的德行,今天却又听到了赞美我的品德之谈。
老师很久以前曾用三个难题回报了跛足的偃师,而洞山却只答应了一半,还有一半疑虑。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报恩方式,只能去南方的瘴海为师从而得到新生。
总结:诗人思念着远离世俗的圣贤,欢迎君子来他的云庵拜访。他平日里谦虚使人不敢直接赞美,但今天却听到有人称颂他的品德。古师曾经用三个难题回报了跛足的偃师,但洞山只答应了其中一半,仍有疑虑。诗人没有什么特别的报恩方式,只能前往南方的瘴海为师并获得新生。

赏析:这首诗《云庵生辰十一首 其六》是由释德洪创作的。诗人以云庵为背景,表达了对云庵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佛教信仰的坚守。诗中的主题围绕着修行、信仰和感恩展开,同时也包含了一些禅宗的思想。
第一句“不落思惟离圣凡”,表达了诗人不愿沉湎于俗世琐事,坚守离圣的修行之道。他在云庵中,不被世俗所扰,心无杂念,专注于禅修。
第二句“平生不许当头道,今日重闻称性谈”,强调了诗人平日里不被俗世的言语所左右,但今日却重闻了有关本性的谈论。这可能是指在云庵中,他聆听了有关佛性本源的教导,加深了对信仰的理解。
第三句“老鉴三机酬跛偃,洞山一半肯云岩”,提到了老鉴、跛偃和洞山,这是一些佛教高僧的名字。诗人可能在这里表示,他受到了这些高僧的启发和指导,使他的修行更加深入。
最后一句“我无奇特报恩德,九死归从瘴海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忠诚,即使在面临极大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也不放弃信仰,坚守佛法。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释德洪写的《云庵生辰十一首》系列:

本文作者释德洪介绍:🔈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爲童子。哲宗元佑四年(一○八九),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爲僧。四年後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後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後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余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 查看更多>>

释德洪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