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én dà lún yǔ sān céng èr fàn jù xué bìng jì xià sān shí yī sì shǒu qí èr
闻大伦与三曾二范聚学并寄夏三十一四首 其二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吕本中 (lǚ běn zhōng)

世人争锱铢,未语色已变。
居然面颈赤,自处亦已贱。
宁知烈士胸,渠自有志愿。
一介不妄取,万锺我亦倦。
古人有伯夷,名冠太史传。

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shì rén zhēng zī zhū , wèi yǔ sè yǐ biàn 。
jū rán miàn jǐng chì , zì chù yì yǐ jiàn 。
níng zhī liè shì xiōng , qú zì yǒu zhì yuàn 。
yī jiè bù wàng qǔ , wàn zhōng wǒ yì juàn 。
gǔ rén yǒu bǎi yí , míng guān tài shǐ chuán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世人争夺每一文钱,还未开口说话,脸色已经变了。
居然连脸和脖子都发红,自己的身份也就更低贱了。
不如明白烈士们胸怀的壮志,他们自有自己的志向和目标。
我只求一份简朴的生活,不妄图索取,即使拥有万钟黄金,我也会感到疲倦。
古代有伯夷这样的人,他的名声传扬在太史书中。
总结:这篇古文表达了对名利之争的厌倦,以及对清贫简朴生活的追求。作者引用古代伯夷的例子,强调追求内心的志向和真正的价值,而非纷纷扰扰的外在物质。

这首诗《闻大伦与三曾二范聚学并寄夏三十一四首 其二》由吕本中创作,表达了对财富与名利的淡然态度以及对高尚品质的崇敬。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世人争夺财富、计较微利的行为,强调了物质追求的空虚和浮躁。诗人用“锱铢”来形容微小的金银,暗示了人们为了一点点财富而争斗。然而,他在诗中强调,即使在这种竞争中,他们的脸颊也变得“赤”,暗示着他们自己的价值也在逐渐贬低。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那些保持高尚品质、有坚定志向的烈士的崇敬之情。他提到这些烈士并不妄取,他们的志向远大,与争夺微薄利益的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诗人强调了内在品质和高尚志向的重要性。
最后,诗人引用了古代伯夷的故事,伯夷因不屈从于堕落的时代而被称为烈士,他的名字传颂千古。这是诗人对高尚品质的进一步赞美,暗示了这种品质会超越时代的变迁,被后人传颂。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吕本中写的《闻大伦与三曾二范聚学并寄夏三十一四首》系列:

本文作者吕本中介绍:🔈

吕本中(一○八四~一一四五,据曾几《东莱先生诗集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四),字居仁,学者称东莱先生,开封(今属河南)人。幼以荫授承务郎。徽宗政和、宣和间,官济阴主簿、泰州士曹掾。宣和六年(一一二四),除枢密院编修。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迁职方员外郎。高宗绍兴六年(一一三六),召爲起居舍人,赐进士出身。八年,擢中书舍人,兼侍读,权直学士院。同年十月,因反对和议,罢职,提兴太平观。卒,谥文清。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後人亦将其附入江西诗派。有《东莱先生诗集》二十卷、《外集》三卷,及《紫微诗话》等。《宋史》卷三七六有传。 吕本中诗,前二十卷以宋乾道间沈度刻《东莱先生诗集》(《四部丛刊》... 查看更多>>

吕本中的诗:

吕本中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