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ǎn fù fèng yì sān shǒu qí sān
挽傅奉议三首 其三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赵鼎臣 (zhào dǐng chén)

为儒嗟不达,射策竟知名。
爵命加黄壤,诗书到後生。
高年鸠杖贵,故国锦衣荣。
他日兰亭会,何由见老成。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wèi rú jiē bù dá , shè cè jìng zhī míng 。
jué mìng jiā huáng rǎng , shī shū dào hòu shēng 。
gāo nián jiū zhàng guì , gù guó jǐn yī róng 。
tā rì lán tíng huì , hé yóu jiàn lǎo chéng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儒家思想哀叹时代不达,箭术的优秀使其名声传扬。
被封赐爵位加封在黄土之地,作诗作书传给后世的年轻人。
高龄的贵族手扶鸠杖显得尊贵,他们的祖国因他们的才华而荣耀。
等到某一天在兰亭举行文会,怎样才能见到有智慧的老者呢?
总结:这段古文描述了儒家思想不被时代所理解,而箭术却因其卓越而闻名的情境。叙述了有才华的年轻人被赐爵位加封在偏远地方,但他们的诗书却能流传后世。还描绘了高龄贵族手扶鸠杖显贵的形象,以及他们因才华而引以为荣的祖国。最后,表达了对智慧的敬慕与期待。

赏析:这首诗《挽傅奉议三首 其三》表达了儒者赵鼎臣对儒学的苦恼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儒者自嗟不达,意味着他对儒学道路的困惑和不安。然而,他最终以卓越的才华和智慧获得了知名,成为后人传颂的对象。爵命加黄壤,诗书到后生,表达了他在壮年时获得官爵和成就,将自己的学识传承给后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进入了高年,手持鸠杖,身贵而心静,回首往事,他对故国的思念和对锦衣荣耀的怀念溢于言表。最后两句“他日兰亭会,何由见老成”,表现了他对未来的期待,但也暗示了老去后可能的遗憾和无法再现的事物。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赵鼎臣写的《挽傅奉议三首》系列:

本文作者赵鼎臣介绍:🔈

赵鼎臣,字承之,自号苇溪翁,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人。生於神宗熙宁初(一○六八?)。哲宗元佑六年(一○九一)进士,调真定府户曹参军,以亲老不赴。绍圣中,复举宏词科,曾官越州。李邦直帅真定,辟爲僚属。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官度支员外郎。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出知邓州。未几召爲太府卿。有《竹隠畸士集》四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 赵鼎臣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查看更多>>

赵鼎臣的诗:

赵鼎臣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