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ū fù huì bō sān shǒu qí èr
叔父惠鉢三首 其二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陈师道 (chén shī dào)

蒲团未有祖师意,洗鉢何曾识赵州。
万里空归君解否,老胡端为我能留。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pú tuán wèi yǒu zǔ shī yì , xǐ bō hé zēng shí zhào zhōu 。
wàn lǐ kōng guī jūn jiě fǒu , lǎo hú duān wèi wǒ néng liú 。

叔父惠鉢三首 其二

—— 陳師道

蒲團未有祖師意,洗鉢何曾識趙州。
萬里空歸君解否,老胡端爲我能留。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pú tuán wèi yǒu zǔ shī yì , xǐ bō hé zēng shí zhào zhōu 。
wàn lǐ kōng guī jūn jiě fǒu , lǎo hú duān wèi wǒ néng liú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蒲团上没有祖师的意愿,洗鉢的人也未曾认识赵州。
千里之行,空归还于你吗,老胡却为我能留下吗。
总结:
这句古文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思念之情。蒲团上并没有祖师的意愿,指的是作者可能未能得到高人指点,获得真正的传承。洗鉢的人也未曾识别出赵州,这里赵州应指的是另一位名人或高人,作者也未能得其指点。然后通过问句表达了对远方的人的归来是否如愿,同时提及了老胡为自己能否留下的帮助和担心。整体表达了作者在求学、追寻真理的过程中的困惑和思念之情。

赏析:这首诗是陈师道创作的《叔父惠鉢三首 其二》,描写了禅宗高僧赵州的一段故事。诗人表达了对赵州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佛学的虔诚追求。
首先,诗中提到的“蒲团未有祖师意,洗鉢何曾识赵州。”意味着坐禅的人并不一定能够领悟到祖师的深意,洗净鉢碗的人也不一定能认识到赵州。这反映了修行之路充满了困难和挫折,需要更深入的领悟和体悟。
接着,“万里空归君解否”,表达了一种对远方师长的思念之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君解否”,是否已经明白了真谛。这里“君”指的就是赵州,诗人渴望知道他是否已经觉悟到了禅宗的真理。
最后两句“老胡端为我能留”,则表达了赵州为诗人而留下,为他传授禅宗智慧的情感。这种留下的行为显示出赵州对弟子的慈悲和指导,也强调了禅宗传承的重要性。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陈师道写的《叔父惠鉢三首》系列:

本文作者陈师道介绍:🔈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後山居士,学者称後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佑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托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後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 查看更多>>

陈师道的诗:

陈师道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