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ǐ chéng zhī dài zhì wǎn cí èr shǒu qí èr
李诚之待制挽词二首 其二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苏辙 (sū zhé)

济南风物在西湖,湖上逢公初下车。
谈笑樽前伏齐虏,旌旗门外听除书。
一封未奏先焚草,三黜归来便种蔬。
泪落西堂歌酒地,杉松空见岁寒余。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jǐ nán fēng wù zài xī hú , hú shàng féng gōng chū xià chē 。
tán xiào zūn qián fú qí lǔ , jīng qí mén wài tīng chú shū 。
yī fēng wèi zòu xiān fén cǎo , sān chù guī lái biàn zhǒng shū 。
lèi luò xī táng gē jiǔ dì , shān sōng kōng jiàn suì hán yú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济南的景色就像西湖一样美丽,在湖上遇到公务,初下车。

谈笑之间,举杯酒前,我向齐国的虏敌低头致意。在城门外,我聆听着除掉敌寇的消息。

我写了一封信,却未来得及送去,便将它烧成了灰烬。我被连续贬谪三次,回到家中就开始种植蔬菜。

泪水从我落到了西堂,唱着歌曲,品着美酒,这是我度过岁月寒冷时节的地方。只有杉树和松树孤零零地见证着岁月的残余。

这是苏辙的《李诚之待制挽词二首 其二》。这首诗写了济南的风景和诗人在西湖的一次相遇,表现了友情与时光的流逝。
赏析:这首诗以济南的风景为背景,描写了诗人在西湖相遇李诚之的情景。首先,诗中提到济南的风物,展示了其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后文的故事营造了和谐的背景。接着,诗人与李诚之在湖上相遇,相互谈笑,共享美酒,这充分展现了友情的深厚。然而,他们的友情受到了时光的制约,旌旗门外传来了除书的消息,暗示了李诚之即将离去,这种离别的伤感情感贯穿于整首诗中。
诗人还写到自己烧毁了一封信,表现出他不愿面对李诚之的离去,而李诚之则回归故乡种蔬菜,生活安宁。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西堂歌酒地泪落,而杉松依然见证着岁寒余。这里表现出诗人对逝去时光和友情的感伤,同时也突出了自然景色与人事变迁的对比。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苏辙写的《李诚之待制挽词二首》系列:

本文作者苏辙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佑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 查看更多>>

苏辙的诗:

苏辙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