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ú xī zá gǎn shī qí qī
湖西杂感诗 其七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释智圆 (shì zhì yuán)

尼父立言敦礼乐,能仁垂训励慈悲。
堪嗟世路营营者,狡佞贪残都不知。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ní fù lì yán dūn lǐ yuè , néng rén chuí xùn lì cí bēi 。
kān jiē shì lù yíng yíng zhě , jiǎo nìng tān cán dōu bù zhī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尼父立下言语,弘扬礼乐之道,教诲人们要有仁爱之心,倡导慈悲之德。
可惜今世之人行径忙碌,却对狡诈欺骗、贪婪残忍之事毫无所知。



总结:

这段文字强调了尼父(可能指佛陀)所传授的道德准则,提倡礼乐之风,教导人们要具备仁慈之心,推崇慈悲之德。然而,现实中世人却疏于思考,沉溺于忙碌的世俗之路,对于狡诈欺骗、贪婪残忍等恶行却视而不见。这或许暗示着对当代社会的一种批评。

《湖西杂感诗 其七》赏析:
这首诗是释智圆尼父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诗中以礼乐、仁慈、慈悲为美德,对于世路上的人群却感到遗憾。
首先,诗人嘉许了那些能够敦厚礼乐、崇尚仁慈慈悲的人。这种品质被视为道德的表现,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诗人可能认为这些人是社会的支柱,值得钦佩和赞美。
然而,诗中也表达了对于现实世界的担忧。他用“堪嗟”表达了对于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感叹。在他看来,有许多人“狡佞贪残都不知”,意味着他们不知道仁慈、慈悲和道德的重要性。这种社会道德的腐化可能令诗人感到沮丧和忧虑。
总的来说,这首诗强调了礼乐、仁慈和慈悲等美德的重要性,并对于当时社会的道德境况提出了反思。这首诗可以被标记为“抒情”和“道德反思”。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释智圆写的《湖西杂感诗》系列:

本文作者释智圆介绍:🔈

释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年八岁,受具於龙兴寺。二十一岁,传天台三观於源清法师(吴遵路《闲居编》序)。居杭州孤山玛瑙院,与处士林逋爲友(《咸淳临安志》卷七○)。真宗乾兴元年卒,年四十七。谥号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杂着,闲居编》五十一卷,仁宗嘉佑五年刊行於世。 智圆诗,存於《闲居编》卷三七至五一。《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今录诗十五卷,即以上海涵芬楼影印日本大正《续藏经》本爲底本。 查看更多>>

释智圆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