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shǐ qì dān èr shí bā shǒu cì mò zhōu tōng pàn liú jīng yùn èr shǒu qí yī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次莫州通判刘泾韵二首 其一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苏辙 (sū zhé)

北国亦知岐有夷,何尝烽火报惊危。
拥旜绝漠闻嘉语,缓带临边出好诗。
约我一樽迎嗣岁,待君三馆已多时。
从今无事唯须饮,文字声名人自知。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běi guó yì zhī qí yǒu yí , hé cháng fēng huǒ bào jīng wēi 。
yōng zhān jué mò wén jiā yǔ , huǎn dài lín biān chū hǎo shī 。
yuē wǒ yī zūn yíng sì suì , dài jūn sān guǎn yǐ duō shí 。
cóng jīn wú shì wéi xū yǐn , wén zì shēng míng rén zì zhī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北方的人也知道岐有夷,但古往今来,从未因为敌情紧张而点燃烽火。
在广阔的戈壁荒原上,还能听到人们赞美美好言辞,悠缓地系上带子,临近边境创作佳作。
约定我与你共饮一壶,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等待你已经多时于三馆。
从今以后,无事可忧,只需畅饮不必忧虑文字和名声,有才德的人自然会知晓。



总结:

这首诗以北国的岐山为背景,表达了平静的境地和诗人对自身才德和名声的豁达态度。作者认为,即使在北方,人们也懂得岐山有居住着夷族的地方,但并未因此而担忧动荡的局势。在这片广阔的戈壁荒原上,依然能够感受到赞美美好言辞的声音,作者迎着新年与朋友约定一起共饮一壶,在边境附近创作佳作。同时,诗人也豁达地表示自己不再担忧名利与成就,只想畅饮自在。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从容和豁达,以及对诗人身份的自信和淡泊。

赏析:这首古诗《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次莫州通判刘泾韵二首 其一》是苏辙创作的,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豁达心态。下面进行赏析:
在这首诗中,苏辙以北国岐山为背景,表现了岐山的壮丽和边疆的荒凉。起初,他提到了北国岐山的地理特征,岐山有夷人,这里的“夷”指契丹人,意味着边境的危险。然而,作者提到岐山没有烽火报急情,这表明边境虽然有夷人,但并没有战火频燃,暗示着国家的平安。
接下来,诗人表现了他与友人在边疆共饮的场景,以及友人的诗才和才情。他们共同品酒畅谈,感叹岁月的流逝。这一段表现了友情和壮志,同时也反映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态度,将诗酒相交与国家形势紧张的边疆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诗人强调了从今以后,他们无需事事忧虑,只需放下杂务,畅饮作诗。他认为,文字和声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刻意追求,这是一种淡然豁达的心态。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苏辙写的《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次莫州通判刘泾韵二首》系列:

本文作者苏辙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佑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 查看更多>>

苏辙的诗:

苏辙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