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ì yùn wáng jūn běi dōu ǒu chéng sān shǒu qí èr
次韵王君北都偶成三首 其二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苏辙 (sū zhé)

天宝乱已定,河壖兵更多。
故城埋白骨,遗俗喜长戈。
卧兽常思肉,奔鲸不受罗。
纵横竟安在,唯见冢嵯峨。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tiān bǎo luàn yǐ dìng , hé ruán bīng gèng duō 。
gù chéng mái bái gǔ , yí sú xǐ cháng gē 。
wò shòu cháng sī ròu , bēn jīng bù shòu luó 。
zòng héng jìng ān zài , wéi jiàn zhǒng cuó é 。

次韵王君北都偶成三首 其二

—— 蘇轍

天寶亂已定,河壖兵更多。
故城埋白骨,遺俗喜長戈。
卧獸常思肉,奔鯨不受羅。
縱橫竟安在,唯見冢嵯峨。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tiān bǎo luàn yǐ dìng , hé ruán bīng gèng duō 。
gù chéng mái bái gǔ , yí sú xǐ cháng gē 。
wò shòu cháng sī ròu , bēn jīng bù shòu luó 。
zòng héng jìng ān zài , wéi jiàn zhǒng cuó é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天宝之乱已经平定,河壖的兵力更是强大。
故城里埋葬着无数白骨,人们却陶醉于战争的习俗,喜爱长兵器。
沉睡的野兽常常思念着食肉的滋味,奔腾的鲸鱼却不屈服于捕捞的罗网。
纵横的战争过去了,平静何处安放?只能看见那嵯峨的墓冢屹立不倒。



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天宝时期的动荡和战乱,以及人们对战争的痴迷和追求。故城被白骨覆盖,显示了战乱所带来的惨状。人们痴迷于长兵器,揭示了他们对战争的喜爱和执着。诗中还通过野兽和鲸鱼的比喻,表达了生物天性的本能和不受制于外界的坚韧。最后,诗人提问纵横的战争结束后,平静何处寻找,唯有看到那巍峨的墓冢永恒屹立不倒,凸显了人类的短暂与历史的长久。

赏析:这首诗《次韵王君北都偶成三首 其二》是苏辙创作的诗篇。诗人以北都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对乱世的深切感慨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之情。以下是赏析:
苏辙通过诗中的描述,首先描绘了乱世的背景。他提到了“天宝乱已定”这一句,暗示了一段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已经过去,但接下来的描述却并不乐观。他用“河壖兵更多”这一句表达了兵戈仍在不断增多,战乱未有平息之势。这种对乱世的描绘,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动荡和不安。
诗中还提到了“故城埋白骨”,这一景象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城市的荒芜。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得不忍受死亡和毁灭的阴影。然而,令人感到矛盾的是,“遗俗喜长戈”,尽管战乱不断,但似乎有些人却因此而得到一些好处,这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不公平。
诗中还有一些比喻和象征的意味,如“卧兽常思肉,奔鲸不受罗”,这些句子似乎在表达人们的欲望和野心。纵观全诗,苏辙通过对景象和情感的叙述,表达了对乱世的忧虑和对社会动荡的反思。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苏辙写的《次韵王君北都偶成三首》系列:

本文作者苏辙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佑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 查看更多>>

苏辙的诗:

苏辙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