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àng lín diàn yuàn cì gōng qí sì
上林殿院次公 其四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徐积 (xú jī)

老身如坐白云山,人日登高我自闲。
莫道此心无乐事,未知何日有愁顔。
月将寒影投书幌,菊遣秋香过竹关。
悔不醉时篱下卧,和花和蘂一时攀。

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lǎo shēn rú zuò bái yún shān , rén rì dēng gāo wǒ zì xián 。
mò dào cǐ xīn wú lè shì , wèi zhī hé rì yǒu chóu yán 。
yuè jiāng hán yǐng tóu shū huǎng , jú qiǎn qiū xiāng guò zhú guān 。
huǐ bù zuì shí lí xià wò , hé huā hé ruǐ yī shí pān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老身就像坐在白云山上一样,每天人们登高的时候,我都自己闲散。别说我这颗心中没有乐事,只是还不知何时会有愁容。月亮投下寒冷的影子,照在纸幌上,菊花派遣着秋香飘过竹关。我后悔没有在醉意时躺在篱笆下,与花儿和蘂花一同欢愉。

全诗表达了作者在白云山上闲逸自得的心境,但也略带忧愁和后悔。月亮的寒冷和菊花的芬芳,都勾起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中的篱笆、花儿和蘂花,象征着恬淡和欢愉,与自然融为一体。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恬静、自在而富有感情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上林殿院次公 其四》由徐积创作,表达了老者登高望远、心境宁静的意境。诗人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相结合,表达了对自然美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首句"老身如坐白云山,人日登高我自闲"描绘了诗人老去,但心境宁静如坐白云山,登高远望,毫不忧虑的状态。这里标签可以是"抒情"和"写景",因为诗人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接下来的句子"莫道此心无乐事,未知何日有愁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待。这是"抒情"和"咏史"的写作风格,因为它涉及到了个人情感和对未来的思考。
"月将寒影投书幌,菊遣秋香过竹关"这两句描写了秋天的景色,月亮的光辉洒在书幌上,菊花的香气弥漫。这里标签可以是"写景"和"咏物",因为诗人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以及菊花的芬芳。
最后一句"悔不醉时篱下卧,和花和蘂一时攀"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他希望能再次享受与大自然的亲近。这是"抒怀"和"咏史"的写作风格,因为它反映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情感回忆。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老去后依然保持宁静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的情感,同时也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标签包括"抒情"、"写景"、"咏史"和"咏物"。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徐积写的《上林殿院次公》系列:

本文作者徐积介绍:🔈

徐积(一○二八~一一○三),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早年曾从胡瑗学(《吕氏童蒙训》)。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续资治通监长编》卷三五七)。神宗数召对,因耳聩不能出仕。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以近臣推荐,爲楚州教授。徽宗崇宁二年除监西京嵩山中岳庙,卒,年七十六(《节孝集》卷三二附王资深撰《节孝先生行状》)。政和六年(一一一六)赐谥节孝处士。以孝行着闻,苏轼称之爲“古之独行也,於陵仲子不能过,然其诗文则怪而放,如玉川子(卢仝)”。着有《节孝集》三十卷、附录一卷。《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徐积诗,以明嘉靖刘佑刻《节孝集》爲底本。参校明抄本、清康熙丙子山阳丘迈刻本(简称康熙本)、影印... 查看更多>>

徐积的诗:

徐积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