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ù yán jiǔ shǒu qí sān
寓言九首 其三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王安石 (wáng ān shí)

周公歌七月,耕稼乃王术。
宣王追祖宗,考牧与宫室。
甘棠能听讼,召伯圣人匹。
後生论常高,於世复何实。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
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

zhōu gōng gē qī yuè , gēng jià nǎi wáng shù 。
xuān wáng zhuī zǔ zōng , kǎo mù yǔ gōng shì 。
gān táng néng tīng sòng , zhào bǎi shèng rén pǐ 。
hòu shēng lùn cháng gāo , wū shì fù hé shí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周公歌七月,耕稼是至为重要的治国之道。
宣王追念祖宗先德,考察牧养与宫室建设。
甘棠树下能审理公案,召伯堪称圣人般的贤能。
年轻一代应当论述常道的崇高意义,对于世间的事物又有何实际可行之策。



总结:

这首古文表达了周公重视耕作,认为耕稼是王道的核心。宣王回顾祖先的美德,审视治理牧养和建设宫室。甘棠树下判案公正,召伯被赞誉为圣贤。年轻一代应该探讨常道的重要性,却发现世间实际事物的困境。这首诗通过古代历史典故,反映了尊崇农耕、顾及祖德、重视公正、追求智慧的价值观念。

《寓言九首 其三》是王安石的一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农耕和宫室建设的赞美,并提出了一些反思。这首诗的主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农耕与宫室的重要性,二是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反思。
首先,诗中提到了周公歌七月,强调了农耕的重要性。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农耕被认为是国家的根本。宣王追祖宗,考牧与宫室,表明了建设宫室与维护宗祖传统同样重要。这些元素突出了国家管理与文化传承的关键角色。
其次,诗中提到了甘棠能听讼,召伯圣人匹。这句话意味着圣人和甘棠这种树一样具有聪明与公正的特质。这种比喻可能是在反思当时社会的道德与价值观,暗示了圣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最后,诗中提到了後生论常高,於世复何实。这句话表达了对于后代人才的期望,认为他们应该常保高尚的品德,但也对他们在这个世界中实际能够做到什么提出了疑问。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王安石写的《寓言九首》系列:

本文作者王安石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历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佑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锺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後改封荆。哲宗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查看更多>>

王安石的诗:

王安石的词:

  •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

  • 甘露歌

    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疑是经春...

  • 甘露歌

    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万里晴天...

  • 甘露歌

    天寒日暮山谷里。的砾愁成水。池上渐多...

  • 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今日...

  • 渔家傲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

  •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

  • 雨霖铃

    孜孜。向无明里、强作窠窟。浮名浮利何...

  • 清平乐

    云垂平野。掩映竹篱茅舍。阒寂幽居实潇...

  •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

  • 王安石宋词全集>>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