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zhū fāng xíng huà qí wǔ
送诸方行化 其五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释守卓 (shì shǒu zhuó)

本觉本来明,乘缘须体妙。
壁立何匹俦,沤和生谈笑。
万化了全机,千机全一照。
波昏月岂亡,水清光自曜。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běn jué běn lái míng , chéng yuán xū tǐ miào 。
bì lì hé pǐ chóu , ōu hé shēng tán xiào 。
wàn huà le quán jī , qiān jī quán yī zhào 。
bō hūn yuè qǐ wáng , shuǐ qīng guāng zì yào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本来觉悟就很清楚,利用缘分必须修炼自身的妙法。
墙壁上站着一对多么和谐的伴侣,亲密交谈笑闹。
万事万物都归于同一原理,千种不同的原理又统一成一种体现。
波浪虽然会遮掩月亮的光辉,但水清澈时光芒依然照耀。
总结:这篇古文强调了本觉本来的明悟,倡导通过修炼达到对万物的顿悟。同时描绘了壁上情侣欢愉的场景,以及自然界万物归一而又有千变的奥妙。最后通过比喻,告诫人们即使表面困难阻挡,内心纯净光明仍能闪耀。

赏析:: 这首诗是释守卓创作的《送诸方行化 其五》。诗人以佛教思想为背景,表达了人生的本来明澈、万法皆一的哲理,以及修行者在顺应因果、觉悟境界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境界。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诗人首先提到“本觉本来明”,强调了人本来的本性是清明的,这是佛教中的观点,意味着人天生具有智慧,只需觉悟即可。接着,诗人用“乘缘须体妙”表达了在生活中要顺应因缘,修行达到妙境。
诗中出现了“壁立何匹俦,沤和生谈笑”,这里描述了境界的高超,使得人与自然、他人和谐相处,无拘无束。接着,“万化了全机,千机全一照”表达了一切事物都是宇宙机制的一部分,万法归一,反映了佛教的教义。
最后两句“波昏月岂亡,水清光自曜”则以自然景象来比喻修行者在境界上的进步,即使面临困难或波澜,内心依然保持明亮如月,光彩照人。
标签: 佛教思想、修行、自然景象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释守卓写的《送诸方行化》系列:

本文作者释守卓介绍:🔈

释守卓(一○六五~一一二四),俗姓庄,泉南(今福建泉州)人。弱冠游京师,肄业天清寺,试大经得度。游学至三衢,见南禅清雅禅师。舍去,抵姑苏定慧寺,从遵式禅师,通《华严》。时灵源清禅师住龙舒太平寺,道鸣四方,遂前往依从。清禅师迁住黄龙寺,守卓随侍十载。既而又至太平寺,佛监懃禅师请居第一座。後主舒州甘露寺,又迁庐州能仁资福寺,终住东京天宁万寿寺。称长灵守卓禅师,爲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清禅师法嗣。徽宗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年五十九。有《长灵守卓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所附介谌撰《行状》,《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守卓诗,以《语录》中《偈颂》部分编爲第一卷,散见... 查看更多>>

释守卓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