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n jū kǔ hán qí yī
山居苦寒 其一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苏过 (sū guò)

十里山行步步高,阴风怪穴乱呼号。
孤灯独掩柴门夜,骨冷谁分范叔袍。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shí lǐ shān xíng bù bù gāo , yīn fēng guài xué luàn hū háo 。
gū dēng dú yǎn chái mén yè , gǔ lěng shuí fēn fàn shū páo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十里山路行走起伏不断,阴风在怪异的洞穴中呼号混乱。孤灯独自掩映在柴门之内,夜晚里,骨子里的寒意让人难以忍受,不知有谁能够分得范叔的衣袍。
总结:这段古文描写了在十里山路上行走的景象,山路崎岖,风声阴森可怖。夜晚孤灯独自燃烧,让人感到寒冷无比,而范叔的衣袍似乎成了难以分割的宝物。整篇古文营造出一种神秘、寂寥的氛围,使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赏析:这首诗《山居苦寒 其一》表现了山居生活的寂寥和苦寒,以及孤独的境地。诗人苏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高山之上的景象,山峰高耸,蔚为壮观,但山中的阴风呼号,使人感到阴森恐怖。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只有一盏孤灯,掩映在柴门之内,这景象增加了孤独的氛围。而最后两句提到“骨冷谁分范叔袍”,暗示了诗人的生活十分贫苦,甚至连范叔那样的贞节之士的袍服都分不到,强调了山居的苦寒和孤寂。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苏过写的《山居苦寒》系列:

本文作者苏过介绍:🔈

苏过(一○七二~一一二三),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轼第三子。哲宗元佑六年(一○九一),曾应礼部试,未第。绍圣元年(一○九四),轼谪惠州,四年,复谪儋州,皆随行。元符三年(一一○○),随父北归。轼卒後,依叔父辙居颍昌。营湖阴地数亩,名爲小斜川。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监太原税。五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有《斜川集》二十卷(此据《宋史》本传,他书着录均爲十卷),已佚。清乾隆时人吴长元得旧钞残本,并从他书纂辑,厘爲六卷,其中诗三卷。事见《永乐大典》卷二四○一引《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过诗,以《知不斋丛书》本爲底本,校以清乾隆武进赵... 查看更多>>

苏过的诗:

苏过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