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n jū kǔ hán qí sān
山居苦寒 其三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苏过 (sū guò)

自扫空山勃落柴,夜深犹复拨残灰。
更招野叟谈伧语,旋劚蔓菁手自煨。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zì sǎo kōng shān bó luò chái , yè shēn yóu fù bō cán huī 。
gèng zhāo yě sǒu tán chen yǔ , xuán zhú màn jīng shǒu zì wēi 。

抒情 咏物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自己亲手清理了空山上堆积的枯柴,夜深人静时还不忘重新拨动残留的灰烬。
再引来野老与自己闲谈荒唐事,一边用旋刀切碎蔓菁,一边亲自煨熟。
总结:此文描写了主人公在空山中扫除枯柴和处理灰烬的情景,其间与野老闲聊,同时处理着食材。展现了主人公勤劳自助的品质。

赏析:这首诗是苏过创作的《山居苦寒 其三》。诗人描写了一个山居生活的情景,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诗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简洁的语言表现了诗人的宁静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人首先描述了自己在空山中扫落叶、砍柴的场景,这是一种清贫朴素的生活方式,展现了诗人的朴实无华。夜深时,诗人依然在拨弄残灰,这个画面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关照和勤劳。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了与野叟的对话,野叟可能是山中的隐士或老农。这里,诗人与野叟谈众多琐事,似乎是在闲聊,但这种对话反映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最后两句描述了诗人劚蔓菁,这是一种农事活动,显示了他与大自然的亲近和依赖。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场景和细节,传达出山居生活的宁静和自然的美好。这首诗的主题是朴素的山居生活,标签可以是“抒情”和“咏物”。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苏过写的《山居苦寒》系列:

本文作者苏过介绍:🔈

苏过(一○七二~一一二三),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轼第三子。哲宗元佑六年(一○九一),曾应礼部试,未第。绍圣元年(一○九四),轼谪惠州,四年,复谪儋州,皆随行。元符三年(一一○○),随父北归。轼卒後,依叔父辙居颍昌。营湖阴地数亩,名爲小斜川。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监太原税。五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有《斜川集》二十卷(此据《宋史》本传,他书着录均爲十卷),已佚。清乾隆时人吴长元得旧钞残本,并从他书纂辑,厘爲六卷,其中诗三卷。事见《永乐大典》卷二四○一引《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过诗,以《知不斋丛书》本爲底本,校以清乾隆武进赵... 查看更多>>

苏过的诗:

苏过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