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ng zhì shòu zhōu chū jiàn huái shān èr shǒu qí yī
将至寿州初见淮山二首 其一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张耒 (zhāng lěi)

浩荡平波欲接天,天光波色远相连。
风鸣雨桨初离浦,岸转青山忽对船。
泽国秋高添气象,人家南去好风烟。
步兵何必江东走,自有鲈鱼不值钱。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hào dàng píng bō yù jiē tiān , tiān guāng bō sè yuǎn xiāng lián 。
fēng míng yǔ jiǎng chū lí pǔ , àn zhuǎn qīng shān hū duì chuán 。
zé guó qiū gāo tiān qì xiàng , rén jiā nán qù hǎo fēng yān 。
bù bīng hé bì jiāng dōng zǒu , zì yǒu lú yú bù zhí qián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浩荡的平静波浪欲伸向苍天,苍穹的光芒与波浪的颜色在远处交相辉映。
清风鸣唱,细雨轻拂船桨,初离小港。陆地转折,青山突然对船身。
国家的沃野在秋高气爽的天空下显得更加壮美,人们纷纷南行,各自追求幸福繁华。
步行不必徒然向东江流域远去,这里自有鲈鱼满目,不值什么钱财。
全文总结:诗人描绘了波涛汹涌、天光波色相映生辉的壮美景象。离别港口后,船在清风细雨中航行,陆地与青山与船相呼应。秋高气爽的大地给予国家繁荣昌盛的气象,人们纷纷向南迁徙,追求幸福繁华。诗人最后提到步行不必远走江东,本地的鲈鱼已是珍贵之物。整体反映了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寄寓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深刻道理。

赏析:这是张耒创作的《将至寿州初见淮山二首 其一》中的第一首。诗人以壮阔的画面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将读者带入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首句"浩荡平波欲接天"表现了广阔的淮河,波浪汹涌,似乎要与天空相接。"天光波色远相连"则强调了天空与水面相互映衬,色彩绚丽。
第二句"风鸣雨桨初离浦"描写了船行的场景,风声悠扬,雨水拍打着船桨,生动地展现了水路的起航。"岸转青山忽对船"则表现了江河蜿蜒,山川连绵的景象。
第三句"泽国秋高添气象"强调了秋天的气候,天高气爽,气象万千。"人家南去好风烟"则透露出南方风光的美丽。
最后一句"步兵何必江东走,自有鲈鱼不值钱"以诗人自嘲的口吻,反映了南方水乡的丰富资源,暗示了南方的美好不需要步兵来争夺。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张耒写的《将至寿州初见淮山二首》系列:

本文作者张耒介绍:🔈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於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历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佑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复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复起,贬房州... 查看更多>>

张耒的诗:

张耒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