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 zǐ yóu jì yuán zhōng cǎo mù shí yī shǒu qí sì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其四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苏轼 (sū shì)

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
亭亭乱叶中,一一劳心插。
牵牛独何畏,诘曲自芽蘖。
走寻荆与榛,如有夙昔约。
南斋读书处,乱翠晓如泼。
偏工贮秋雨,岁岁坏篱落。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

xuān cǎo suī wēi huā , gū xiù néng zì bá 。
tíng tíng luàn yè zhōng , yī yī láo xīn chā 。
qiān niú dú hé wèi , jié qū zì yá niè 。
zǒu xún jīng yǔ zhēn , rú yǒu sù xī yuē 。
nán zhāi dú shū chù , luàn cuì xiǎo rú pō 。
piān gōng zhù qiū yǔ , suì suì huài lí luò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在下对这首诗进行翻译如下,保留“
”符号:

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
尽管萱草虽然小,却能够独自挺立而不屈服。

亭亭乱叶中,一一劳心插。
挺拔的叶子间,一一费心地生长。

牵牛独何畏,诘曲自芽蘖。
牵牛花独自怎会畏惧,从曲折处自然生长。

走寻荆与榛,如有夙昔约。
走遍寻找荆棘与榛木,仿佛有着久远的约定。

南斋读书处,乱翠晓如泼。
在南边斋堂读书的地方,清晨时翠绿的景色如泼墨画一般。

偏工贮秋雨,岁岁坏篱落。
偏爱务农储存秋雨,岁复年复篱笆破损。



总结:

此诗写萱草、牵牛花以及南斋读书等景物,通过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和生长状态,表达了它们顽强而坚韧的生命力。诗人观察自然,感悟其中的美妙与坚强,使得这些微小的植物成为表达诗人情感的象征,赞颂了它们在世间自然界中的独特价值。整首诗情感真挚,描写细腻,富有意境和生活气息。

赏析:这首苏轼的古诗《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其四》以描写萱草为主题,展现了萱草的生命力和坚韧品质。
诗中首先以“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来描写萱草虽然微小,但它们的坚韧和自立自强的特质。接着,诗人以“亭亭乱叶中,一一劳心插”表现出萱草在茂密的叶子中,孤独而勤劳地自行生长。
诗中的“牵牛独何畏,诘曲自芽蘖”表达了牵牛花的坚强和顽强,即使在崎岖的地方也能顽强地生长和繁衍。而“走寻荆与榛,如有夙昔约”则强调了自然界中各种植物之间的默契和相互影响。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视线转向了南斋读书处,描绘了清晨的景色,用“乱翠晓如泼”形容了绿叶在晨光下的生动画面。最后,诗人提到“偏工贮秋雨,岁岁坏篱落”,表达了萱草不断努力储存秋雨,但篱落依然年复一年地破损,这也反映出生命的坚强和不懈的努力。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苏轼写的《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系列:

本文作者苏轼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台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历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 查看更多>>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词:

  • 水龙吟

    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

  • 水龙吟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

  • 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

  • 水龙吟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

  • 满庭芳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

  • 满庭芳

    香雕盘,寒生冰箸,画堂别是风光。主人...

  •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事...

  • 满庭芳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

  • 满庭芳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

  • 水调歌头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

  • 苏轼宋词全集>>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