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 zǐ yóu jì yuán zhōng cǎo mù shí yī shǒu qí sān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其三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苏轼 (sū shì)

种柏待其成,柏成人已老。
不如种丛篲,春种秋可倒。
阴阳不择物,美恶随意造。
柏生何苦艰,似亦费天巧。
天工巧有几,肯尽为汝耗。
君看藜与藿,生意常草草。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
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

zhǒng bǎi dài qí chéng , bǎi chéng rén yǐ lǎo 。
bù rú zhǒng cóng huì , chūn zhǒng qiū kě dǎo 。
yīn yáng bù zé wù , měi è suí yì zào 。
bǎi shēng hé kǔ jiān , sì yì fèi tiān qiǎo 。
tiān gōng qiǎo yǒu jǐ , kěn jìn wèi rǔ hào 。
jūn kàn lí yǔ huò , shēng yì cháng cǎo cǎo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种植柏树等待它长成,等到柏树长成了,人已经老了。
不如种植丛篲(指一种篲子,篲子是用于裱画的工具),春天种下它,到了秋天可以倒过来使用。
阴阳之间并不挑选物品,美与恶由个人意愿创造。
柏树的生长何必那么辛苦,看起来也耗费了天地的巧妙。
天地间的巧妙有多少,肯定不会全部用在你身上。
你看藜与藿(两种植物),它们生长总是匆匆忙忙的。



总结:

这首诗通过种植柏树和丛篲的比喻,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作者认为人生不必过于勉强,顺其自然,适时取舍,把握生活的美好即可。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贪求天地的全部恩赐,而是要懂得知足和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的《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之一,题为《其三》。诗人以种植柏树为主题,通过生活中的琐事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首先,诗人用种植柏树的过程比喻了人生的成长和老去。柏树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成熟,而人的生命也在不知不觉中变老。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无情的思考。
其次,诗人提到了种植篲(一种植物)的方法。他建议不如种植篲,因为篲的生长周期较短,可以在春种秋收之间收获,与柏树的漫长生长形成对比。这里体现了诗人对生活中抓住机遇、追求快乐的态度。
诗中还涉及到了阴阳、美恶、天工等哲学概念。诗人认为阴阳不择物,美恶随意造,暗示了生命中的变幻无常,一切都是随缘而来。而天工巧妙,但也有限,不会为柏树等无声之物而耗尽全部的巧妙。这种对自然和命运的思考,表现出诗人的超脱和深刻。
最后,诗人以藜与藿的生意常草草作结。这句话意味着生活中的事情常常匆匆忙忙,不容易做到慢慢享受。整首诗通过种植柏树的故事,表达了对生命和时光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一种深刻领悟。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苏轼写的《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系列:

本文作者苏轼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台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历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 查看更多>>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词:

  • 水龙吟

    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

  • 水龙吟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

  • 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

  • 水龙吟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

  • 满庭芳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

  • 满庭芳

    香雕盘,寒生冰箸,画堂别是风光。主人...

  •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事...

  • 满庭芳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

  • 满庭芳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

  • 水调歌头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

  • 苏轼宋词全集>>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