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ān sī
边思 🔈

朝代:唐 (táng)    作者: 李益 (lǐ yì)

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秪将诗思入凉州。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yāo xuán jǐn dài pèi wú gōu , zǒu mǎ céng fáng yù sāi qiū 。
mò xiào guān xī jiāng jiā zǐ , dī jiāng shī sī rù liáng zhōu 。

边塞

邊思

—— 李益

腰懸錦帶佩吳鉤,走馬曾防玉塞秋。
莫笑關西將家子,秪將詩思入涼州。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yāo xuán jǐn dài pèi wú gōu , zǒu mǎ céng fáng yù sāi qiū 。
mò xiào guān xī jiāng jiā zǐ , dī jiāng shī sī rù liáng zhōu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腰间系着锦带,腰带上挂着吴国的宝剑,英勇的将士们曾经奔驰过玉门关,以抵御秋季寒风的侵袭。
不要嘲笑那些关西的将士们,他们只是将自己的诗思带入了凉州的大漠之中。


鉴赏:

  首句写自己的装束。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份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寥寥两笔,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玉塞,指玉门关。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不过,诗意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这正是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内容。“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们“关西将家子”的本愿。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翻动着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这当然不意味着李益不欣赏自己的边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将诗思入凉州”的诗句中多少含有自赏的意味。但那自赏之中分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它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还为您找到 8 首名为《边思》的诗:

本文作者李益介绍:🔈

李益,字君虞,姑臧人。大历四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久不调。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爲从事,尝与济诗,有怨望语。宪宗时,召爲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自负才地,多所凌忽,爲衆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俄复用爲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益长於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爲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画爲屏障。集一卷,今编诗二卷。 查看更多>>

李益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