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óng yìng zhī dēng dà sòng bēi
同应之登大宋陂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王安石 (wáng ān shí)

望阔真多思,凭高更损神。
山川散白日,草木共青春。
寂寂兴亡事,悠悠来往人。
素衣吴白紵,尽化洛阳尘。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wàng kuò zhēn duō sī , píng gāo gèng sǔn shén 。
shān chuān sàn bái rì , cǎo mù gòng qīng chūn 。
jì jì xīng wáng shì , yōu yōu lái wǎng rén 。
sù yī wú bái zhù , jìn huà luò yáng chén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望着广阔的景色,心思繁多,凭借高处更加消耗精神。山川分散白日的光辉,草木共同拥有青春的气息。时兴兴亡的事务,人们的来往漫长而悠远。素衣经过吴地的白紵(一种丝织品),全部化为洛阳的尘土。

总结:全文:诗人站在高处,眺望广阔的景色,心思纷繁。山川分散白日光辉,草木充满生机。诗人感慨人世间的兴衰变迁,人们的来来往往都是如此漫长悠远。他身上的素衣经过了吴地的白紵,现在已经尽成了洛阳的尘土。诗人通过这些景象,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流逝的感慨。

赏析:这首王安石的《同应之登大宋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首先,诗人通过“望阔真多思”表达了登高远望的景色之美,同时也透露出他内心的多感情怀。随后的“凭高更损神”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叹之情,但也暗示着登高望远的辛劳。
接着,诗人以“山川散白日,草木共青春”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山川河流散发出明亮的光辉,而草木也都呈现出青春的活力。这部分强调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生气。
然而,诗中的“寂寂兴亡事,悠悠来往人”则将诗人的思绪引向了人生的变幻,寂寥的山川背后隐藏着兴亡,而人们的生命也在悠悠的时光中来来去去。这句话点明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最后两句“素衣吴白紵,尽化洛阳尘”则通过描写衣物被尘土覆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有限。素衣被洛阳的尘土所化,象征着岁月的无情。
标签: 自然景色、人生哲理、时光流逝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还为您找到 1 首名为《同应之登大宋陂》的诗:

本文作者王安石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历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佑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锺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後改封荆。哲宗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查看更多>>

王安石的诗:

王安石的词:

  •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

  • 甘露歌

    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疑是经春...

  • 甘露歌

    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万里晴天...

  • 甘露歌

    天寒日暮山谷里。的砾愁成水。池上渐多...

  • 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今日...

  • 渔家傲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

  •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

  • 雨霖铃

    孜孜。向无明里、强作窠窟。浮名浮利何...

  • 清平乐

    云垂平野。掩映竹篱茅舍。阒寂幽居实潇...

  •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

  • 王安石宋词全集>>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