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ì mò èr shǒu qí èr
岁莫二首 其二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苏辙 (sū zhé)

文章习气消未尽,般若初心老渐明。
粗有春秋传旧学,终凭止观定无生。
维摩晚亦谐生事,弥勒初犹重世名。
须发来年应更白,莫留尘滓溷澄清。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wén zhāng xí qì xiāo wèi jìn , bān ruò chū xīn lǎo jiàn míng 。
cū yǒu chūn qiū chuán jiù xué , zhōng píng zhǐ guān dìng wú shēng 。
wéi mó wǎn yì xié shēng shì , mí lè chū yóu chóng shì míng 。
xū fà lái nián yìng gèng bái , mò liú chén zǐ hùn chéng qīng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文章习气还未完全消除,对般若的初心理解渐渐明晰。
粗浅地涉猎了春秋时代的传统学说,但最终还是要依靠止观定论来认识无生境界。
维摩经中也曾阐述过生命的种种变迁,而弥勒佛初次降生时也曾被束缚于尘世名利之中。
随着岁月流逝,白发应该会更多,但不要让尘世的杂乱污染了清澈的心境。



总结:

诗人表达了对学问修养的反思,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不断去除习气,逐渐悟道。他批评了过于迷信旧时代的学说,强调应以止观定论认识无生境界。通过引用维摩经和弥勒佛的典故,诗人暗示生命的变迁和追求名利的诱惑是不可避免的。最后,他表达了对未来岁月的期许,希望能保持内心的清明和淡泊。

赏析:这首诗《岁莫二首 其二》是苏辙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修行的理解。诗中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和反思,表现出了作者渐渐明悟的心境。
首先,诗中提到“文章习气消未尽,般若初心老渐明”,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文学才华的淡化,而心灵修行的初心却愈加清晰的感慨。这里的“般若初心”指的是佛教中的般若心智,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接着,诗中提到“粗有春秋传旧学,终凭止观定无生”,反映了作者对传统学问的一种批判和超越,强调通过“止观”的修行方式来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生死的超越。
诗中还以“维摩晚亦谐生事,弥勒初犹重世名”来对比维摩和弥勒两位佛教神灵,表现出了作者对于修行道路上的不同选择和态度。
最后,诗中以“须发来年应更白,莫留尘滓溷澄清”来表达了对自己修行道路的期许,希望来年的自己能更加洁净无瑕,去除尘滓,达到心灵的纯净状态。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苏辙写的《岁莫二首》系列:

本文作者苏辙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佑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 查看更多>>

苏辙的诗:

苏辙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