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céng hóng fù qí èr
送曾宏父 其二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韩驹 (hán jū)

乃翁名见豫章诗,学术传家有大儿。
四海共推文赋早,三年应讶省郎迟。
生逢侧席求贤日,即是摩霄耸壑时。
若到朝廷问衰朽,为言藏缩畏人知。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nǎi wēng míng jiàn yù zhāng shī , xué shù chuán jiā yǒu dà ér 。
sì hǎi gòng tuī wén fù zǎo , sān nián yìng yà shěng láng chí 。
shēng féng cè xí qiú xián rì , jí shì mó xiāo sǒng hè shí 。
ruò dào cháo tíng wèn shuāi xiǔ , wèi yán cáng suō wèi rén zhī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这位老者以“乃翁”自称,他的名字在豫章一带颇有声望,因为他是一位学问渊博的传家之人,还有一个很有才华的儿子。
他的诗文在四方传颂,被人们认为是文赋之作的先驱,可是三年过去了,看来应该是在省郎的考试中出现了一些意外,耽误了进京的计划。
他生在一个求贤若渴的年代,希望能有机会进入朝廷,但目前只是一个普通人,立足在摩霄山间的峡谷中,等待机遇的降临。
如果有机会进入朝廷,或许会有人询问他年迈时的衰弱和凋零,但他却选择隐瞒自己的状况,生怕被人知晓。
全文总结:这是一位自称乃翁的老者,他有才华的儿子,并且在豫章地区很有名望。他的诗文被四方传颂,但因为一些意外耽误了进京的计划。他渴望进入朝廷,但目前仍然是居于偏远山谷之中,等待机遇。如果有人问及他的衰老,他选择隐瞒不让人知晓。

赏析:这首诗《送曾宏父 其二》是韩驹送别朋友曾宏父的作品。诗人以深情款款的语言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透露了对友人的敬佩和对他前途的期许。
首节描述曾宏父的家世和学术传承。他是翁名见豫章诗的豪门子弟,家族传承了博大精深的文学传统,特别是诗歌。这一句也可以看作是表扬朋友的家世和学识。
第二节提到曾宏父在文学上的成就。他的文才早已得到四海共推,早早地就被认可为文学之才。然而,这一节也稍显忧虑,因为诗中提到他应该早就该被省郎(一种官职)提拔,但似乎迟迟未能如愿,暗示了一些政治上的曲折和阻碍。
第三节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诗人认为曾宏父生逢侧席求贤之日,意指他具备了出仕朝廷的条件和资质,可以望高官之位。这一节也透露了诗人对朋友的信任和期望。
最后一节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告,提醒他在朝廷中要保持谨慎,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才能,以免引来忌妒和嫉妒。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友情的告诫和关心。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韩驹写的《送曾宏父》系列:

本文作者韩驹介绍:🔈

韩驹(一○八○~一一三五),字子苍,蜀仙井监(今四川仁寿)人。早年从苏辙学。徽宗政和初以献赋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旋因曾爲苏氏学,谪监蒲城市易务,迁知分宁县。召爲着作郎。宣和五年(一一二三),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擢权直学士院。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由知应天府移知黄州,寻又因苏氏学提举江州太平观。高宗即位,知江州。绍兴五年卒於抚州,年五十六(明弘治《抚州府志》卷二四)。苏辙称其诗如储光羲,吕本中亦引之入江西诗派。有《陵阳集》四卷传世。《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韩驹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萧山王氏十万卷楼旧藏抄本(简称王本,今藏南京图书馆),清... 查看更多>>

韩驹的诗:

韩驹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