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shěn xué shì zhī cháng zhōu
送沈学士知常州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韩维 (hán wéi)

毗陵今古号名州,况是风流得隠侯。
吴岫稍迎双隼旆,洛尘凡敝几貂裘。
预期庭下无嚚讼,还向樽前作艳讴。
去去国门谁不羡,画船烟浪入清秋。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pí líng jīn gǔ hào míng zhōu , kuàng shì fēng liú dé yǐn hóu 。
wú xiù shāo yíng shuāng sǔn pèi , luò chén fán bì jǐ diāo qiú 。
yù qī tíng xià wú yín sòng , huán xiàng zūn qián zuò yàn ōu 。
qù qù guó mén shuí bù xiàn , huà chuán yān làng rù qīng qiū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毗陵,过去和现在都是有名的州,尤其是现在,更是因为有了风流儿得到封侯的人而闻名。
吴山的岫峰稍稍迎接着双隼飞翔的旗帜,洛阳的尘土尽管是凡庸的,但身着几件貂裘。
事先预料庭下没有烦琐的争讼纷扰,回到酒宴前只是演唱着美妙的歌谣。
离开,离开国门的人谁不向往,画舫中的烟波在清爽的秋天里进入视线。



总结:

诗人赞美毗陵,这个在古今都有名的州,更因一位风流才子而闻名。诗人用吴山的岫峰迎接着双隼飞翔的旗帜和洛阳尘土中的凡庸貂裘来描绘这个美好的地方。他预料这里不会有纷争,在酒宴上只会唱着美妙的歌谣。离开毗陵的人谁不羡慕这样的美景,他们乘坐画舫穿越烟波,沐浴在清爽的秋风中。

赏析:这首诗是韩维创作的《送沈学士知常州》,表达了对知己离别的深情之情,以及对他在常州新任职位的祝愿。诗意丰富,用典精妙,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首先,诗人以"毗陵今古号名州"来称赞常州的美丽和历史,将其视为古今闻名的好地方。接着,诗人提到沈学士是一位风流得隐居的才子,表达了对他的敬重之情。
第二句"吴岫稍迎双隼旆,洛尘凡敝几貂裘",以自然景物来描写离别的场景,吴岫、洛尘、隼旆、貂裘等形象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同时也展现了离别之情的沉痛。
接下来的句子表达了诗人对沈学士的期望,希望他在新职位上无忧无虑,不受纷争之扰,继续享受诗酒之乐。
最后两句"去去国门谁不羡,画船烟浪入清秋"则表现了诗人对沈学士前程的乐观展望,认为他的出发将会让人们都为之羡慕,就像画船穿越秋日的烟浪一样。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还为您找到 1 首名为《送沈学士知常州》的诗:

本文作者韩维介绍:🔈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亿子,与韩绦、韩缜等爲兄弟。以父荫爲官,父死後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爲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爲门下侍郎,一年余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一○九五)定爲元佑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爲《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阳集》爲... 查看更多>>

韩维的诗:

韩维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