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ōng fēng tíng sì shǒu qí sān
松风亭四首 其三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曾几 (zēng jǐ)

有客过茅宇,煮茶坐松风。
问亭果安在,笑指十八公。
君看梁与栋,岂不深且雄。
何必用斤斧,然後成帡幪。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仄平?○。

yǒu kè guò máo yǔ , zhǔ chá zuò sōng fēng 。
wèn tíng guǒ ān zài , xiào zhǐ shí bā gōng 。
jūn kàn liáng yǔ dòng , qǐ bù shēn qiě xióng 。
hé bì yòng jīn fǔ , rán hòu chéng píng méng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有客人经过茅草搭建的小屋,煮茶坐在松树的风中。
问亭果然在哪里,笑着指向一个叫十八公的地方。
你看那梁和栋梁结构,岂不是深沉而雄伟。
何必动用斤斧,然后才能搭建起遮风挡雨的帐幕。
全文总结:文章描述了一个客人路过茅草小屋,在松树的风中煮茶。询问路过的人,十八公的位置在哪里,得到回答后赞叹建筑的结构深沉而雄伟,也提到不必动用斤斧即可搭建帐幕,强调简约而实用。整篇诗文表达了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赞美。

赏析:这首诗《松风亭四首 其三》是曾几创作的,表现了诗人在茅屋煮茶的宁静时刻,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和历史的沉淀。诗人以松风亭为背景,抒发了他的思考和感慨。
首句中,“有客过茅宇,煮茶坐松风。”诗人以客人拜访他的茅屋、共品茶汤的场景为引子,表现了平凡生活中的一幕,同时通过“松风”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传递出宁静和清新的氛围。
第二句“问亭果安在,笑指十八公。”诗人询问亭子是否还在原处,用“十八公”指代亭子的坚固和恢宏,显示了亭子的历史价值。
第三句“君看梁与栋,岂不深且雄。”诗人请客人仔细观看亭子的梁和栋樑,强调其深厚和壮丽。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建筑的敬仰之情。
最后一句“何必用斤斧,然後成帡幪。”诗人提出一个反问,暗示历史的建筑之伟大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其内涵和精神,无需过多雕琢,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曾几写的《松风亭四首》系列:

本文作者曾几介绍:🔈

曾几(一○八五~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使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历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历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复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爲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 查看更多>>

曾几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