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ǐ wǎn gē wǔ shǒu qí wǔ
拟挽歌五首 其五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郭祥正 (guō xiáng zhèng)

枯骨蝼蚁余,空棺蔓草纒。
欲诉既无路,欲窥不见天。
休休可奈何,达道乃自然。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

kū gǔ lóu yǐ yú , kōng guān màn cǎo chán 。
yù sù jì wú lù , yù kuī bù jiàn tiān 。
xiū xiū kě nài hé , dá dào nǎi zì rán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尸骨已经干枯,蝼蚁仍然存在,空棺内长满了蔓草。
想要述说却没有道路,想要窥视却看不见天空。
休息休息,又能如何呢?达到道理才是自然的。



总结:

这首诗以生命的虚无为主题,表达了人生的无奈和苦涩。枯骨和蝼蚁象征着死亡与微小的存在,空棺和蔓草则暗示了荒凉和遗忘。诗人想要诉说自己的心声,却找不到合适的出口;渴望洞察事物的本质,却无法窥见无尽的天空。面对这种无奈,诗人只能休息,接受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人力有限的思考,强调了顺应自然与宿命的重要性。

这首诗《拟挽歌五首 其五》表达了作者郭祥正面对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必然,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在这首诗中,郭祥正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死亡的景象。首两句描述了死者的骸骨已经干枯,棺材上蔓延着草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力量。接下来的两句则表达了死者欲诉已经无路可寻,欲窥天空却无法看到,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人类对未知的恐惧。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无奈,但也传达出一种达到生命的归宿需要顺从自然规律的思考。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郭祥正写的《拟挽歌五首》系列:

本文作者郭祥正介绍:🔈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生年据本集卷二○《癸酉除夜呈邻舍刘秀才》“六十明朝是”推算),字功父(甫),自号醉吟居士,谢公山人、漳南浪士,当涂(今属安徽)人。据本集推知,约举仁宗皇佑五年(一○五三)进士,爲德化尉。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权邵州防御判官。六年,爲太子中舍,与江东路家便差遣,爲桐城令。後任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未几弃官隐姑孰青山。元丰四年(一○八一)前後,通判汀州。五年,摄守漳州。七年,因事勒停。哲宗元佑三年(一○八八),起知端州。四年,致仕。卒年七十九(明嘉靖《太平府志》卷六)。祥正诗格俊逸似李白,同时人梅尧臣誉之爲“真太白後身”。有《青山集》三十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郭... 查看更多>>

郭祥正的诗:

郭祥正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