èr shí jiǔ rì míng bái ān zhǔ jì miè zhī rì yòng yù dé xiàn qián mò cún shùn nì wèi yùn zuò bā jì qí bā
二十九日明白庵主寂灭之日用欲得现前莫存顺逆为韵作八偈 其八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释德洪 (shì dé hóng)

业熟会冤憎,遂尔遭横逆。
愿行报冤行,遇此真知识。
用智灭无明,以事观色力。
当登万煆炉,乃验真金色。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yè shú huì yuān zēng , suì ěr zāo héng nì 。
yuàn xíng bào yuān xíng , yù cǐ zhēn zhī shi 。
yòng zhì miè wú míng , yǐ shì guān sè lì 。
dāng dēng wàn xiā lú , nǎi yàn zhēn jīn sè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业熟使冤憎之因变得明显,于是你遭受到了不幸的逆境。
愿意做善事以还报前世的冤屈,遇到这样真正有智慧的人。
运用智慧来消除无明迷惑,以行善事观察物质和力量。
当像登上万炼炉一样,经受考验,才能显现出真正的黄金光辉。
全文总结:文中强调了业力的作用,使得冤屈和憎恨在遭遇逆境时显现。通过行善事来报答前世的冤屈,遇到有智慧的人才能开悟明白。要运用智慧消除迷惑,以善行来观察事物的本质。只有经受考验,才能显现出真正的价值和光辉。

这首诗是释德洪创作的八偈,表达了寂灭之道的思想。在赏析:中,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讨论:
赏析:
这八偈深刻地反映了佛教寂灭之道的核心观念,以及修行者在这条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诗人提到了"业熟会冤憎",这里强调了因果循环的观念,即个体的行为将导致业报的产生。冤憎意味着不必要的恶缘,而横逆则表示不公平的遭遇。这一句传达了生命中可能会有痛苦和不公正,但它们都是业报的结果。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真知识的渴望,希望通过遇到真正的导师来理解并改善自己的命运。这表明了在佛教修行中,师徒关系的重要性,导师的教诲能够引导修行者走向正道。
然后,诗中提到"用智灭无明",强调了智慧的力量,可以摆脱无明(迷惑、无知)的束缚。通过观察世界和自身的色力(身体和感觉),可以获得对真理的更深刻理解。
最后,诗人提到"当登万煆炉,乃验真金色",这是一个隐喻,指的是修行者经历磨炼和考验,最终达到纯净的境界,就像黄金在熔炼中净化一样。这里的"真金色"代表着觉悟和解脱。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释德洪写的《二十九日明白庵主寂灭之日用欲得现前莫存顺逆为韵作八偈》系列:

本文作者释德洪介绍:🔈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爲童子。哲宗元佑四年(一○八九),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爲僧。四年後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後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後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余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 查看更多>>

释德洪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