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ù cháo èr shǒu qí èr
泝潮二首 其二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苏辙 (sū zhé)

疋练萦回出海门,黄泥先变碧波浑。
初来似欲倾沧海,正满真能倒百源。
流枿飞腾竟何在,扁舟睥睨久仍存。
自惭不作山林计,来往终随万物奔。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pǐ liàn yíng huí chū hǎi mén , huáng ní xiān biàn bì bō hún 。
chū lái sì yù qīng cāng hǎi , zhèng mǎn zhēn néng dǎo bǎi yuán 。
liú niè fēi téng jìng hé zài , piān zhōu pì nì jiǔ réng cún 。
zì cán bù zuò shān lín jì , lái wǎng zhōng suí wàn wù bēn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疋练萦回出海门,黄泥先变碧波浑。
初来似欲倾沧海,正满真能倒百源。
流枿飞腾竟何在,扁舟睥睨久仍存。
自惭不作山林计,来往终随万物奔。

【翻译】

缠绕的涟漪从海门处展开,黄色泥浆渐渐变为碧绿的波涛。
初次到来,宛如要倾覆汪洋大海,而实际上却充满着倾泻百川之势。
曾经奔流腾飞的景象何时消失,眺望着的小舟久久仍然存留。
自愧不具备山林的谋略,往来行走却始终追随着万物的奔流。

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画面。起初,从海门处涌出的波涛像是缠绕的练带,黄色的泥浆逐渐变为碧绿色的浑水。初来之时,仿佛要掀翻整个汪洋大海,充满了倾泻百川的力量。然而,流水的澎湃飞腾景象已不再,唯有仍然坚守的小舟仍然屹立着。诗人自愧不具备山林的谋略,虽然往来行走,却始终只能随着万物的奔流而动。

赏析:苏辙的《泝潮二首 其二》是一首抒怀自然、反思人生的古诗。诗人以诗意的语言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同时也映射出了人生的无常和奔波。
首先,诗中描绘了海门之景,疋练曲线蜿蜒,将波浪染成碧绿。这一景象生动地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多变性,以及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接着,诗人通过海门的景色引发了对人生的深思。他用“初来似欲倾沧海,正满真能倒百源”的形象比喻了人们初入社会时的志向和野心,以及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这种对比表达了生活中起伏不定的经历和成长过程。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流枿飞腾竟何在,扁舟睥睨久仍存”,这句话意味着人生中的风景和目标经过时光的冲刷,也可能发生改变,但人的初衷和本质依然存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坚持初心的思考,以及对人生坚韧不拔的崇敬。
最后,诗人自嘲地说“自惭不作山林计,来往终随万物奔”,意味着他感到自己未能像山林一样宁静,而是随着世事的变迁而不断奔波。这句话也反映了作者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自省和反思。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苏辙写的《泝潮二首》系列:

本文作者苏辙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佑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 查看更多>>

苏辙的诗:

苏辙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