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íng jiāng tài shǒu shì láng wáng gōng wǎn cí sān shǒu qí sān
平江太守侍郎王公挽词三首 其三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孙觌 (sūn dí)

通德门中见,长安道上逢。
虚名惭荐鹗,喜色看乘龙。
流落湘江魄,崎岖楚市舂。
相看青眼旧,独有後凋松。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tōng dé mén zhōng jiàn , cháng ān dào shàng féng 。
xū míng cán jiàn è , xǐ sè kàn chéng lóng 。
liú luò xiāng jiāng pò , qí qū chǔ shì chōng 。
xiāng kàn qīng yǎn jiù , dú yǒu hòu diāo sōng 。

动物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在通德门里相见,又在长安大道上偶遇。
虚名使人羞愧如荐上天鹰一般,却因喜悦而露出乘龙腾飞的喜色。
流落到湘江之魄,历尽崎岖到楚市中摔打。
相互间彼此欣赏,对青年时代的眷顾早已有了深厚的感情,只有后来凋零的松树独自守望着。
全文总结:诗人描述了在通德门和长安道相遇的情景,以及虚名与喜悦所带来的不同心境。他流离失所,历经湘江与楚市的艰辛,但在彼此欣赏中,对青年时代的感情深厚,唯有后来凋零的松树独自守望。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生命变迁的感慨。

赏析:这是孙觌的《平江太守侍郎王公挽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诗人通过描写与王公的交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首先,诗中的“通德门中见,长安道上逢”展现了诗人与王公的相识,似乎是在儒家的道德之门相遇,或者是在长安的大街小巷相逢,这种偶然性与缘分成为两人相识的契机。
接着,诗中提到“虚名惭荐鹗,喜色看乘龙”,“虚名”暗指王公可能曾有过一段虚名或虚荣的经历,而现在却感到惭愧。而“鹗”和“龙”则是两种飞禽,反映出王公的升迁和荣耀,这些事情使他感到喜悦。这里传达了一种成功与虚荣的对比。
然后,诗中提到了“流落湘江魄,崎岖楚市舂”,这些词汇暗示了王公曾经历过坎坷和流浪,这与前文的虚荣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人生的起伏不定。
最后,诗人表达了一种深情,“相看青眼旧,独有后凋松”。这里的“青眼旧”意味着诗人对王公的真挚情感和友情,而“后凋松”则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凋零。整首诗通过对王公的经历和情感的描写,反映了人生的变迁和友情的珍贵。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孙觌写的《平江太守侍郎王公挽词三首》系列:

本文作者孙觌介绍:🔈

孙觌(一○八一~一一六九),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一九)。政和四年(一一一四)又中词科(《重修毗陵志》卷一一),爲秘书省校书郎(《鸿庆居士集》卷三二《与吴世范帖》)。钦宗即位,由国子司业擢侍御史,以论太学生伏阙事,出知和州。未几召试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金兵破汴京,曾草降表(以上《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七、四三、六二、七一)。高宗即位,以降表事斥罢,归州安置。未几再试中书舍人。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平江府。历试给事中、吏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三年,出知温州,改知平江府,以扰民夺职,提举鸿庆居。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起知... 查看更多>>

孙觌的诗:

孙觌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