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ān wǔ bǎi yín
观五伯吟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邵雍 (shào yōng)

刻意尊名名愈亏,人人奔命不胜疲。
生灵剑戟林中活,公道贷财心里归。
虽则饩羊能爱体,柰何鸣凤未来仪。
东周五百余年内,叹息唯闻一仲尼。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

kè yì zūn míng míng yù kuī , rén rén bèn mìng bù shèng pí 。
shēng líng jiàn jǐ lín zhōng huó , gōng dào dài cái xīn lǐ guī 。
suī zé xì yáng néng ài tǐ , nài hé míng fèng wèi lái yí 。
dōng zhōu wǔ bǎi yú nián nèi , tàn xī wéi wén yī zhòng ní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我愿尊敬名誉,但过于追求名声只会让人失去更多。人人都在忙碌奔波中感到疲惫不堪。
生灵如同剑戟,在森林中充满活力,只有公正的心才能真正归于人们。
虽然有些人懂得怜香惜玉,但为何不见鸣凤的身影呢?
东周已经过去了五百多年,人们唯独叹息孔子的伟大思想仍然深深传颂。



总结:

诗人表达了对名声和功利的思考,认为追求名誉会让人疲惫不堪,而真正的价值在于公正和人性的关怀。诗人同时感叹了东周时期五百多年的历史,但只有孔子的思想在时光中流传下来,引发人们的深思。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本文作者邵雍介绍:🔈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佑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佑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佑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 查看更多>>

邵雍的诗:

相关诗词:

六七 (liù qī)

朝代:唐    作者: 王梵志

知恩须报恩,有恩莫不更。
(「更」,伯三五五八、伯三七一六、伯三六五六卷作「报」。
)[更]在枯井中,(「更」字据伯三五五八卷补。
)谁能重来救。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

十七 (shí qī)

朝代:唐    作者: 王梵志

四大乖和起,诸方请疗医。
(「请」,伯三五五八、伯三七一六、伯三六五六卷作「早」。
)长病煎汤药,求神觅好师。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

评论 组诗

观物吟 (guān wù yín)

朝代:宋    作者: 邵雍

居暗观明,居静观动。
居简观繁,居轻观重。
所居者寡,所观则衆。
匪居匪观,衆寡何用。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

五伯 (wǔ bǎi)

朝代:宋    作者: 邵雍

五伯之时正似冬,虽然三代莫同风。
当初管晏权轻重,父子君臣尚且宗。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

(wǔ)

朝代:唐    作者: 王梵志

昔日田真「分」,(「分」,据伯三五五八卷补。
)庭荆当即衰。
平章却不异,其树复还滋。
(「复」伯三七一六、伯三六五六卷作「重」。
)。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

五五 (wǔ wǔ)

朝代:唐    作者: 王梵志

贫亲须拯济,富眷不烦饶。
(「烦」,伯三六五六为作「须」。
)情知苏蜜味,何用更添高。
(「高」,伯三五五八、伯三七一六、斯二七一○卷作「膏」,伯四○九四卷作「餻」。
)。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

六四 (liù sì)

朝代:唐    作者: 王梵志

逢争不须看,见打莫前僞。
(「僞」,伯三六五六卷作「为」。
){扌
厶/贝}即追友胜,(「{扌
厶/贝}」,伯三七一六、伯三六五六作「捐」。
项楚校作「损」。
)证能惣不知。
(「证能」,伯三五五八、伯三七一六、伯三六五六、斯二七一○卷作「能胜」。
)。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

大衍易吟四十首 其一一 (dà yǎn yì yín sì shí shǒu qí yī yī)

朝代:宋    作者: 方回

讼吉观西伯,师中验太公。
得人师不战,反己讼无终。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

七五 (qī wǔ)

朝代:唐    作者: 王梵志

邪淫及妄语,知非惣勿作。
但之依道行,(「之」,伯三五五八、伯三六五六卷作「知」。
)万里无迷错。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

八八 (bā bā)

朝代:唐    作者: 王梵志

逢师须安拜,(「礼拜」,伯三七一六卷作「顶礼」。
)过道向前行。
(「过」,伯三六五六卷作「遇」。
「行」,伯三七一六、伯三六五六卷作「参」。
)莫生多别相,(「多别相」,伯三六五六卷作「离别想」。
项楚校「多」为「分」。
)见过不知南。
(「知南」,伯三七一六、伯三六五六卷作「和南」。
伯三五五八卷此句作「相见过不知」。
)。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