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i fàn dé rú wǎn lǐ jì yùn shǐ sì shǒu qí sì
代范德孺挽李稷运使四首 其四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毕仲游 (bì zhòng yóu)

遗札何堪问,知无封禅书。
杀身今已矣,报国事何如。
人去衣冠在,魂来户牖虚。
应同广川记,惟见玉蟾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yí zhá hé kān wèn , zhī wú fēng chán shū 。
shā shēn jīn yǐ yǐ , bào guó shì hé rú 。
rén qù yī guān zài , hún lái hù yǒu xū 。
yìng tóng guǎng chuān jì , wéi jiàn yù chán chú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遗书何可问,我知道没有封赏的书信。杀身立地已经完成,报效国家的事情如何呢?人已离去,只留下衣冠在此,魂魄却飘荡在空虚的窗户间。我应当与广川记的英雄们同在,只能看见玉蟾蜍一样的明月。

赏析:这首诗《代范德孺挽李稷运使四首 其四》表达了诗人对范德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李稷为国家献身的赞颂和思考。
诗中第一句“遗札何堪问,知无封禅书。”表现了诗人对范德孺的遗书的思念之情,遗憾地感叹没有封禅的书信传来。这里标签为“抒情”。
第二句“杀身今已矣,报国事何如。”则表达了诗人对李稷为国捐躯的敬仰之情,诗人在思考李稷的牺牲是否值得的同时,也提出了对国家事业的拷问。这里标签为“抒情”和“咏志”。
第三句“人去衣冠在,魂来户牖虚。”通过对范德孺的形容,诗人表达了他虽然已经离世,但他的精神和影响仍然存在,留在人们的心中。这里标签为“抒情”。
最后一句“应同广川记,惟见玉蟾蜍。”则将范德孺比作广川记,意味着他的事迹将被记录在历史中,而“玉蟾蜍”则是指月亮,暗示范德孺的精神将永垂不朽。这里标签为“抒情”和“咏志”。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范德孺和李稷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通过抒发情感和对历史人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国家兴衰的关切。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毕仲游写的《代范德孺挽李稷运使四首》系列:

本文作者毕仲游介绍:🔈

毕仲游(一○四七~一一二一),字公叔,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初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後与兄仲衍同举进士。历霍丘、柘城主簿,知罗山、长水县。哲宗元佑初,除军器监丞,改卫尉寺丞。召试学士院,同试者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九人,仲游擢第一。除开封府推官,出爲河北西路、河东路提点刑狱。召权礼部郎中,又出爲秦凤路、永兴路提点刑狱,改知耀州,因苏轼党狱调知阆州。徽宗即位,迁利州路提点刑狱,改知郑州、郓州。在淮南转运副使任上入元佑党籍,降监嵩山中岳庙。后出籍,管勾西京留守御史台,提举南京鸿庆宫,致仕。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五。有《西台集》二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作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 查看更多>>

毕仲游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