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ài hé èr shǒu qí èr
再和二首 其二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苏轼 (sū shì)

丹青已是前世,竹石时窥一斑。
五字当还靖节,数行谁似高闲。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

dān qīng yǐ shì qián shì , zhú shí shí kuī yī bān 。
wǔ zì dāng huán jìng jié , shù xíng shuí sì gāo xián 。

再和二首 其二

—— 蘇軾

丹青已是前世,竹石時窺一斑。
五字當還靖節,數行誰似高閑。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

dān qīng yǐ shì qián shì , zhú shí shí kuī yī bān 。
wǔ zì dāng huán jìng jié , shù xíng shuí sì gāo xián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在前世,我已经是一位擅长丹青(绘画)的艺术家,曾在竹石间领略到一些天地之间的奥妙。五个字能准确表达我的节操和品德,而几行诗句却难以与我这种自由悠闲的生活相比。



总结:

作者表达了自己在前世是一位擅长绘画的艺术家,通过欣赏竹石之间的景色来领略天地间的奥妙。并以五个字表现了自己的节操和品德,认为诗句难以与其自由悠闲的生活相比较。

《再和二首 其二》这首诗是苏轼的作品,它表现了诗人对古代艺术和文化的敬仰和感慨。这里进行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咏史和古画,表达了对古代文化和艺术的敬仰之情。首句"丹青已是前世",意味着红色的绘画已经存在于古代,这里的"前世"可以理解为古代。而"竹石时窥一斑"则描绘了诗人在古代艺术品中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这种片段式的窥见也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珍贵和不易获取。
接下来的两句"五字当还靖节"和"数行谁似高闲"则强调了古代文人的高尚品格和深厚文化内涵。"五字当还靖节"意指古代诗歌常常以五字一句的形式表达,这种古代文学的特点反映了文人的严谨和品德。而"数行谁似高闲"则表示古代文人写诗常常追求高远的境界,表达了他们的高度文化自信。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和艺术的景仰,以及对古代文人高尚品质的赞美。这首诗的标签可以包括"抒情"、"咏史"、"文化敬仰"。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苏轼写的《再和二首》系列:

还为您找到作者苏轼写的 1 首名为《再和二首 其二》的诗:

还为您找到 15 首名为《再和二首 其二》的诗:

本文作者苏轼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台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历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 查看更多>>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词:

  • 水龙吟

    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

  • 水龙吟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

  • 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

  • 水龙吟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

  • 满庭芳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

  • 满庭芳

    香雕盘,寒生冰箸,画堂别是风光。主人...

  •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事...

  • 满庭芳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

  • 满庭芳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

  • 水调歌头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

  • 苏轼宋词全集>>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