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ài dēng jiē shān táng qí èr
再登接山堂 其二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卢襄 (lú xiāng)

着地岚阴拨不开,傍闲同到妙高台。
老僧只恐泉声少,坐遣飞云唤雨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zhe dì lán yīn bō bù kāi , bàng xián tóng dào miào gāo tái 。
lǎo sēng zhī kǒng quán shēng shǎo , zuò qiǎn fēi yún huàn yǔ lái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在这片郁郁葱葱的山林之中,迷雾笼罩着大地,仿佛无法被驱散。我与身旁的伙伴一同来到了妙高台,这是一个与尘世隔绝的僻静之地。
老僧对此景感到忧虑,唯恐这里的泉水声音过于稀少,可能因此难以催动飞云,招来雨水降临。这种现象可能会影响到当地的生态和环境。
全文总结:文章描写了一个名为妙高台的地方,地势高远,被迷雾笼罩。身旁有一位老僧,他对这里的泉水声音少感到忧虑,担心不能催动飞云,带来雨水。整篇诗意深远,描绘了大自然的神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赏析:此诗表现了作者再次登临接山堂,感受山间幽静、自然的神奇。诗人以傍闲同游妙高台为背景,以泉声、飞云、雨来为意象,展示了山间清幽和自然景致的美好,以及对自然的敬仰和向往之情。
诗中"着地岚阴拨不开"描绘了山间的薄雾和云雾,形象生动,展现了山的神秘和若隐若现的美。"傍闲同到妙高台"表现了诗人和同伴一同来到高台,共赏山景的情景。
"老僧只恐泉声少"中的老僧形象暗示了诗人心中的愿望,他希望山间的泉水声不会减少,以保持山谷的宁静和美好。"坐遣飞云唤雨来"则表现了诗人希望能够透过自己的思念和祈愿,唤来雨水,滋润大地,与自然相互交融。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卢襄写的《再登接山堂》系列:

本文作者卢襄介绍:🔈

卢襄,原名天骥,字骏元。徽宗朝避讳改名襄,字赞元(《天台续集别编》卷二),衢州(今属浙江)人。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进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政和末爲两浙路提点刑狱。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由知江宁府迁江南东路提点刑狱(《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三八)。钦宗靖康初拜吏部侍郎。因册立张邦昌事,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夺职,衡州安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有《西征记》一卷。 卢襄诗,以明嘉靖顾氏大石山房刊《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西征记》所录爲底本,与从他书辑得之诗及断句,合爲一编。 查看更多>>

卢襄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