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ǒng zhāi sān jué qí sān
咏斋三绝 其三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朱长文 (zhū cháng wén)

非山非市且优游,尚有尘缘未自由。
岩下结庐应更好,石门西去近松楸。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fēi shān fēi shì qiě yōu yóu , shàng yǒu chén yuán wèi zì yóu 。
yán xià jié lú yìng gèng hǎo , shí mén xī qù jìn sōng qiū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非山非市,我自在地优游,然而我仍未能摆脱尘缘的束缚。

在岩石下我建立茅屋,这样的生活应该更加美好,而我选择往石门的西方走近,那里有茂密的松树和优美的楸树。



总结:

诗人表达了追求自由和舒适生活的愿望,尽管身处尘世,他仍然努力追求心灵的自由。通过在岩石下建立茅屋,并走向西方的石门,他展现了向往自然、追求宁静与幸福的心态。

赏析:这首诗《咏斋三绝 其三》是朱长文的作品,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烦扰,寻求心灵自由的愿望。诗中以山居为背景,借用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首句“非山非市且优游”,以“非山非市”来形容诗人所在之处既非繁华的都市,也非峻峭的山峰,这种中庸之地使他能够自在地“优游”。这里通过对比,突显了诗人对繁杂世界的不满,渴望离开。
接下来一句“尚有尘缘未自由”,诗人表示自己仍然受到尘世的羁绊,未能真正达到内心的自由。这句表达了人们在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时,常常受到外部世界的纷扰和束缚。
最后两句“岩下结庐应更好,石门西去近松楸”,描述了诗人选择的居住环境。他选择在山间岩下建庐,这是一种清幽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相依相托。石门西去,靠近松树和楸树,又强调了与自然的亲近,这种环境有助于实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朱长文写的《咏斋三绝》系列:

本文作者朱长文介绍:🔈

朱长文(一○三九~一○九八),字伯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宝晋英光集》卷七《乐圃先生墓表》),因年未及冠,吏部限年未即用。次年授许州司户参军,又因坠马伤足,遂不仕。家有旧圃,多台榭池沼竹石花木之胜,士大夫乐於往游,知州章伯望名其居处爲乐圃坊,人称乐圃先生。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以荐爲苏州州学教授。八年,召爲太学博士。绍圣四年(一○九七),迁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文字。五年,卒,年六十。有《乐圃集》百卷,北宋末毁于兵火。南宋时侄孙朱思裒集遗文,编爲《吴郡乐圃朱先生余稿》十卷(今有明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朱长文诗,以明钞《吴郡乐圃朱先生... 查看更多>>

朱长文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