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ǒng gǔ shī shí èr shǒu qí sì
咏古诗十二首 其四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刘敞 (liú chǎng)

游鳞泳泉下,黄鹄巢林端。
得失不相及,天理庸自全。
有虞垂衣裳,西母献厥环。
周穆宾崑丘,车辙万里间。
宗庙頽为墟,阊阖不可攀。
祈招作悲诗,万里用为叹。

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
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yóu lín yǒng quán xià , huáng hú cháo lín duān 。
dé shī bù xiāng jí , tiān lǐ yōng zì quán 。
yǒu yú chuí yī shang , xī mǔ xiàn jué huán 。
zhōu mù bīn kūn qiū , chē zhé wàn lǐ jiān 。
zōng miào tuí wèi xū , chāng hé bù kě pān 。
qí zhāo zuò bēi shī , wàn lǐ yòng wèi tàn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游鱼在泉水中自由游动,黄鹄筑巢在林木的尽头。得失并不相干,天理自有全盘考虑。有虞帝垂下衣裳,西王母奉献着珍宝。周文王与周武王陪祀于昆丘,车轮留下万里痕迹。宗庙已经颓废成为废墟,阊阖宫门无法攀登。我祈求作出悲怆的诗篇,感叹于万里之遥。



总结:

诗人通过描绘游鱼游泳、黄鹄巢居等景象,表达了得失不相关的观念,并指出天理自有全然的安排。他也提到了传说中的有虞帝和西王母的故事,以及周文王、周武王的伟大历程。最后,他感慨宗庙已毁、阊阖难登,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关切。整首诗以古典文学的手法,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心境和时代背景。

赏析:这首诗《咏古诗十二首 其四》是刘敞的作品,以古代传说和历史为题材,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中第一句“游鳞泳泉下,黄鹄巢林端”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观,鳞在清泉中游动,黄鹄筑巢于林端。这一景象给人以宁静和和谐之感,暗示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接下来的“得失不相及,天理庸自全”表明作者认为得失不应该被过于计较,因为宇宙的天理是自然而然的,不受人的干预。这种哲理思考突显了古人对宿命和自然规律的理解。
诗中还提到了古代的神话和历史人物,如有虞、西母、周穆宾等,这些元素增添了诗的古典氛围,使读者更容易联想到古代的辉煌和传奇。
最后两句“宗庙頽为墟,阊阖不可攀。祈招作悲诗,万里用为叹”则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动荡和历史沉浮的感伤之情。宗庙倾毁,皇室衰落,阊阖(宫殿)已经无法攀登,这些都成为了他创作悲诗和发出叹息的原因。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刘敞写的《咏古诗十二首》系列:

本文作者刘敞介绍:🔈

刘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或作原甫,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皇佑三年(一○五一),迁太子中允、直集贤院。至和元年(一○五四),迁右正言、知制诰。二年,奉使契丹。三年,出知扬州。岁余,迁起居舍人徙知郓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旋召还纠察在京刑狱。嘉佑四年(一○五九),知贡举。五年,以翰林侍读学士充永兴军路安抚使、兼知永兴军府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改集贤院学士、恒南京留守司御史台。神宗熙宁元年卒於官,年五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有《公是集》七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成五十四卷,其中诗二十七卷... 查看更多>>

刘敞的诗:

刘敞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