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í jì zǔ pán shì sān shǒu qí èr
题继祖蟠室三首 其二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陈与义 (chén yǔ yì)

万卷吾今一字无,打包随处野僧如。
短檠未尽残年债,欲问班生试借书。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wàn juàn wú jīn yī zì wú , dǎ bāo suí chù yě sēng rú 。
duǎn qíng wèi jìn cán nián zhài , yù wèn bān shēng shì jiè shū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万卷书籍,我今一字不会,只好将它们整理打包,跟随着随处漂泊的野僧。
我未能完成短暂的寿命中应完成的学问,现在想向班生询问,试着借取一些书籍。

总结:

这段古文描述了作者对自己学识浅薄的无奈,无法研读众多书籍。他将这些书籍打包,跟随野僧四处漂泊。然而,他仍然想借助他人,向班生询问,试图解决自己知识的匮乏。这段文字表达了对学识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题继祖蟠室三首 其二》是陈与义的诗作,这首诗可以归类为“借书抒怀”的类型。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陈与义对于借书的感慨和愿望。诗中以自身的情感和经历,勾画出了一个借书难、还书难的图景。
首句“万卷吾今一字无”,诗人表明了自己已经没有一本书籍了,这里的“万卷”可以理解为广泛的书籍,反映了诗人的博学多才。然而,他如今却没有一字书籍,可能是因为已经借出去或失散,使他感到空虚。
接下来的“打包随处野僧如”,诗人提到了“野僧”,这可能指的是游走的僧侣,他们也需要书籍来满足学问和精神上的需求。诗人似乎愿意将他所剩无几的书籍借给这些需要的人,因此使用了“打包随处”的表述,强调了他的慷慨和愿意分享的心情。
在第三句“短檠未尽残年债”,诗人用“短檠”来比喻书籍,表示书籍短缺,未能尽还。这里的“残年债”暗示了诗人已经年迈,时间有限,但仍然有未能偿还的“债”或未完成的事情。
最后一句“欲问班生试借书”,诗人表达了他想向人借书的愿望,提到“班生”,可能指的是一个愿意借书给他的朋友或知己。诗人希望能够继续借阅书籍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和心灵。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现了陈与义对于书籍的珍视和愿意分享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晚年仍然怀抱对知识的渴望。
标签: 借书抒怀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陈与义写的《题继祖蟠室三首》系列:

本文作者陈与义介绍:🔈

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擢太学博士、着作佐郎(《容斋四笔》卷一四)。谪监陈留酒税。南渡後,避乱襄汉湖湘。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召爲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改礼部。四年,出知湖州。五年,召爲给事中(宋《嘉泰吴兴志》卷一四)。以病告,提举江州太平观。复爲中书舍人。六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爲参知政事。八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因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卒,年四十九(《紫微集》卷三五《陈公资政墓志铭》)。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 查看更多>>

陈与义的诗:

陈与义的词:

  • 法驾导引

    朝元路,朝元路,同驾玉华君。千乘载花...

  • 法驾导引

    东风起,东风起,海上百花摇。十八风鬟...

  • 法驾导引

    帘漠漠,帘漠漠,天澹一帘秋。自洗玉舟...

  • 虞美人

    十年花底承潮露。看到江南树。洛阳城里...

  • 忆秦娥

    鱼龙舞。湘君欲下潇湘浦。潇湘浦。兴亡...

  • 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

  • 虞美人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

  • 点绛唇

    寒食今年,紫阳山下蛮江左。竹篱烟锁。...

  • 虞美人

    超然堂上闲宾主。不受人间暑。冰盘围坐...

  • 渔家傲

    今日山头云欲举。青蛟素凤移时舞。行到...

  • 陈与义宋词全集>>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