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í dǒng lìng shēng dài zhì péng xī
题董令升待制朋谿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孙觌 (sūn dí)

先生谿上宅,华榜有殊称。
已为山作主,更与谿为朋。
高甍俯流水,坐见南山棱。
濯髪云破碎,湔衣雪崩腾。
老蟾驾月来,潋灧一镜升。
举櫂击空明,玉壶响春冰。
夜久羣动息,一啸清风兴。
手持修月斧,自控赤鲤乘。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

xiān shēng xī shàng zhái , huá bǎng yǒu shū chēng 。
yǐ wèi shān zuò zhǔ , gèng yǔ xī wèi péng 。
gāo méng fǔ liú shuǐ , zuò jiàn nán shān léng 。
zhuó fà yún pò suì , jiān yī xuě bēng téng 。
lǎo chán jià yuè lái , liàn yàn yī jìng shēng 。
jǔ zhào jī kōng míng , yù hú xiǎng chūn bīng 。
yè jiǔ qún dòng xī , yī xiào qīng fēng xīng 。
shǒu chí xiū yuè fǔ , zì kòng chì lǐ chéng 。

古文观止 祭奠 赞颂 写人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严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之间以道义互相推崇。后来光武帝得到预言天命所归的《赤伏符》,乘驾着六龙的阳气,获得了登极称帝的时机。那时他统治着千千万万的人民,天下有谁能比得上呢?只有先生能够以节操方面来尊崇他。后来先生与光武帝同床而卧触动了天上的星象,后来又归隐江湖,回到富春江畔隐居,清操自守,鄙弃禄位,达到了圣人自然清静的境界。先生视官爵为泥土,天下又有谁比得上呢?只有光武帝能够用礼节对待他。
  在《盅》卦的“上九”爻(yao)辞中说,“大家正当有为的时候,偏偏显示不事奉王侯,保持自己品德的高尚。”先生正是这样做的。在《屯》卦的:“初九”爻辞中说,阳气(帝德)正开始亨通,因而能够显示“以高贵的身份交结卑贱的人,深得民心。”光武帝正是这样做的。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广阔。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勇敢起来,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有功劳的。
  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从而又作了一首歌:
  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注释:
先生:指严光。
赤符:《赤伏符》,新莽末年谶纬家所造符箓,谓刘秀上应天命,当继汉统为帝。后亦泛指帝王受命的符瑞。
蛊:六十四卦之一。
上九:九爻。
屯(zhun)六十四卦之一。
复:复除徭役
臣妾:原指男女奴隶,这里引申为被统治的人民。
亿兆:古代以十万为亿,十亿为兆。


赏析:这首诗《题董令升待制朋谿》描绘了一位名叫董令升的士人居住在山谿之间的美景。诗中作者以流畅的笔触,将山水景色和人物心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山水人和谐共生的意境。
诗中描绘了士人董令升在谿上的宅邸,是华榜上有名的学者。他已经将这片山水当作自己的主人,与这山谿为朋友。诗人以抒发豁达心境的语言,表现了士人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境界。诗中山水相映成趣,高甍俯瞰流水,坐看南山峰峦,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描写,比如“濯髪云破碎,湔衣雪崩腾”,生动地表现了清新的山水景色。夜晚,老蟾登月而来,湖面上映照出一轮明亮的月光,与作者的宁静心境相互辉映。最后两句表现了士人的胸怀壮阔,手持月斧,驾着赤鲤,自在天地间,表现了士人高远志向和豁达心态。

相关资料

【历史名人严子陵】
  近代诗人柳亚子有一首《感事呈毛主席》的诗,诗中有“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之句,这子陵滩讲的是东汉高士严子陵不慕 仕 途,隐 居 山野,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严子陵的故乡则是在浙江宁波余姚。
  严子陵(公元前37—43),名光,又名遵,字子陵,西汉末余姚人。少年时代就到外地投师,刻苦好学,博学多才,性格耿直。在学时与南阳人刘秀是同学,两人白天探讨奥旨,夜来抵足而眠,结下深厚友谊。当时因朝廷腐败,王莽篡位,赤眉、绿林纷纷起义,严子陵见天下大乱,便 回到余姚,隐居不出。后来刘秀统一天下,做了皇帝,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光武帝知严子陵贤能,便派人四出寻访。有人见他反穿裘皮袄在泽中钓鱼,光武帝急忙派使者,备了华丽的车马,请他入朝为官,但接连三次都被绝然回绝。光武帝没法,便亲自到他的住处去请,岂料他竟躺在床上假寐不起,光武帝走到了他的身边,抚着他的肚腹说:“你这个怪人,难道不肯助我治理天下吗?”他番身坐起,答道:“从前尧帝那样有德有能,也还有巢父那样的隐士不愿出去做官,读书人有自己的志趣,你何必一定要逼我进入仕途呢?”光武帝听了直摇头,说:“子陵,我终究不能说服你吗?”
  然而,光武帝并没有死心,仍然把他请到洛阳。他虽被安置住在富丽堂皇的大院深宅,却绝不肯与朝廷显贵往来,光武帝去拜见他,他也不行君臣之礼。光武帝对他没有办法,说他是“狂奴故态”。
  一天光武帝把他请进宫中,促膝谈心,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严子陵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光武帝听他论古涉今,说理精辟,喜得眉飞色舞。两人一直谈到深夜,光武帝便留他同床睡觉。严子陵也不推辞,躺在床上,叉开双腿,沉沉入睡。睡到半夜,竟把一条腿搁到皇帝身上,光武帝为了不惊动他,竟一夜没有睡好。
  次日清晨,严子陵还在梦乡,光武帝就起了床。只见钦天太监惊慌失措的闯进宫门,奏道:“臣昨夜仰观天象,发现有客星冲犯帝座,恐怕于万岁不利,特进宫面禀”。光武帝沉思片刻,勿而恍然大悟,哈哈大笑道:“那里是什么客星冲犯帝座,是朕与好友子陵同床而眠,他的一条腿搁到了朕身上了。”
  从此严子陵这个“客星”的雅号就名扬四海。他家乡的山陈山被称为“客星山”,桥被叫作“客星桥”。如今还保留在余姚四碑亭的严子陵碑文中,也有“依然城廓客星高”之句。
  光武帝十分钦佩严子陵的人品才学,要他担任谏议大夫,这是一个很高的职位,但他还是不肯接受。后来干脆不辞而别,回到家乡余姚隐居。
  建武十七年(公元48年),光武帝又派使者到了余姚请严子陵进京做官。他听到消息,赶紧躲避起来,使者只得泱泱而返。为了避免朝廷再找麻烦,他索性带着家人,迁居桐庐富春江边种田、钓鱼。他钓鱼的地方后人称之为“子陵滩”。“严子陵钓台”至今遗迹犹在。严子陵回到余姚直至终老,享年八十,死后葬于余姚陈山。南宋丞相史浩有《严先生墓》诗道“玉匣蛟龙已草莱,一邱马髦尚封培,云台若也标名姓,千古谁知有钓台。”陈允平“严墓”诗也写道:“山高石怪水冷冷,三尺孤墓葬客星,遥想陵原松桧色,晓烟暮雨为谁青。”
  严子陵视富贵如浮云的气节,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北宋名臣范仲淹仰慕严子陵高节,特意为他造了祠堂,并写了一篇传颂千古的《严先生祠堂记》,赞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明著名学者徐渭在《严先生祠》诗中写道:“碧水映何深,高踪那可寻,不知天子贵,自识故人心。山霭消春雪,江风洒暮林,如闻流水引,谁听伯牙琴。”

【严子陵钓鱼台】
  富春山又名严陵山,山麓耸起一双石岩,俗称东台、西台,东台也就是严子陵钓鱼台。严子陵名光,东汉初余姚人,儿时与光武帝刘秀是同窗,刘秀得天下后,邀他出来做官,严光再三谢绝,归隐富春山,钓鱼耕田,打发余生。对他不事权贵的作法,历代是有口皆碑。唐代就建起了严陵祠。宋代又升格,毕恭毕敬的称为严先生祠堂,文学家范仲淹作《严先生祠堂记》,五体投地地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西台姑且称为“谢公台”,它的名气小得多,却自有动人的故事。谢翱字皋羽,南宋诗人,曾从文天祥抗元。文兵败殉国后,谢悲痛欲绝,登临此台致祭,据说他手持竹如意,击石作歌,歌毕竹石俱碎。台上有亭,亭上有联道:“生为信陵流离客,死结严陵寂寞鬼”。亭前竖有石碑一块,上刻有谢翱用生命写成的散文《登西台恸哭记》。在东西两台之间,有一座双清亭,亭柱上的楹联是“拾级拜严子,亮节高风今古还誉:隔江祭谢公,忠心赤胆日月魂。》”

【“高风千古”石坊和严氏宗祠】
  胡惠瑞
  “高风千古”石坊和严氏宗祠,位于檀湖山之北,历山之南,亭山之左,柏山之右,329国道南侧三里许。严子陵后裔集居其间,旧称“客星里”,现为“亲堰村”。
  由北入村,见南北跨江一小桥,曰“皇帝堰古桥”及“为汉徵士子陵先生立”诸字。背面上额镌刻“清节流芳”和“严子陵纪念坊”诸字,并有“钦差提簿军务浙江等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汉阳尹应元赐建,知余姚事晋江黄琰为汉徵士子 陵 先生立”等字。据传“高风千古”和“清节流芳”八字为汉光武帝刘秀亲书,石坊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为重修严子陵墓的同时重建,石坊具有明代典型的艺术风格和石雕建筑艺术,主基稳实,细部镂空浮雕狮子滚绣球及鸟兽等图案,雕刻精巧,栩栩如生,气势宏伟。体现了明代工匠高超的石雕技艺,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十年动乱中,因石坊被群众改建房屋当作歇脚凉亭的依靠所遮挡,才得以躲过浩劫之难,保存了这一保贵的石雕精品。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坊西首有一广场,西侧还扩建有三间“高风亭”,亭内有一展室。有严子陵先生半身像及生平事迹介绍,供游客参观。
  牌坊四周集居严氏后裔,是汉徵士子陵公姓氏之源流。村东南偶有严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进距空旷,规模宏大,周以围墙,建筑考究,雕梁画栋,雕刻 细 致,人物生动,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仅南照墙,大门被毁,第一三进有几间 倒 塌,梁檐卧地,周墙残缺,其余尚存。
  村正南不远处,见青山一色,绿树成荫,气象非凡。曰:“严公山”,俗称“南面山”,先生二十一世孙,唐降州剌史建“严公庙”于此,山巅白云峰有平石阔数丈,刻有“严公山”三个大字于其上。后因子陵墓在客星山。庙徙迁客星山,现仅存遗址。
  据《下河严氏支谱》,《严子陵公生平考》记载:晋武帝太康四年(283)晋升安太守始建祠于“客星里”,先生为始祖。严氏战国初,避秦虐而改庄姓,至汉武帝时,严公父士恂守会稽遂家也,蔓延至哀帝间(公元前6-1年,避明帝刘庄讳(58),易庄为严,《子陵墓碑略》云:公生元帝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壬午八月十二,元始元年(公元1年)侍父士恂令新野(今河南新野县)时,与刘秀父亲刘钦尹南顿相善,故公与刘秀同往汝南郑敬处求学。两人白天探讨学问,夜间抵足而眠 ,结下深厚友谊。因王莽篡位(公元9年),赤眉、绿林纷纷起义,公见天下大乱,便回家乡余姚陈山隐居读书。过了十三年(公元23年),刘秀中兴汉室,统一天下,做了东汉开国皇帝,为光武帝。公得知刘秀做了皇帝,便改名换姓,到远处隐居。刘秀知道公的贤德和才能,令人四处查访,请公出来辅佐。后来,齐地有人上书,说有一男子反穿羊裘,在湖泽中钓鱼,可能是公。刘秀即派使者,备了华丽的车马接他到了京城,请他入朝做官。前后接了三次才把他接来。并对他优礼有加。安排住进京城宾舍。大司徒(相当于丞相)与公是旧相识,派人带亲笔信去问候,刘秀亲自命人驾车出宫。拜访公,公睡床上,置之不理。刘秀知道他是假睡,就走到了他身边,抚着他的肚腹说:“你这个怪人,我今日以故人的身份来看望你,难道你不肯助我治理天下吗?”公忽然坐起,答道:从前尧帝那样有德有能,还有巢父那样的隐士不肯出去做官。读书人自有自己的志趣,你何必一定要逼我进入仕途呢?”刘秀听了直摇头。
  后来,刘秀终于把公请进宫,公也被刘秀的诚意所感动,两人谈天话旧。畅叙不已。刘秀向公请教治国之策,他也诚意相告。一直谈到了深夜,刘秀留他宫中过夜,他也不推辞。就和刘秀同床而睡,他叉开双脚,沉沉睡去。睡到半夜,他一条腿搁到刘秀的肚皮上,刘秀为了不惊动他,竟一夜没有睡好。
  第二天,刘秀起床上朝,有钦天监出班奏道:“臣昨夜仰观天象,见有客星冲犯帝座,恐于万岁不利。”刘秀听后哈哈一笑:“哪有什么客星冲犯帝座,是我与好友子陵同榻共眠,他将一条腿搁到了我的身上了。”
  刘秀十分钦佩他的才学人品,任他为谏议大夫,他坚决不受,但深知朝中的处境和自己的秉性不利,他留给刘秀一封辞职谢罪的信,不辞而别,来到了风景秀丽的富春江畔隐居不出。
  建成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再次派使者征他进京做官。他听到了消息赶紧回到余姚,躲在陈山脚下的月德寺中,使者闻讯追寻而来,那天正好下大雪,积雪 很 厚,公急中生智,倒穿芒履上了陈山,使者见雪上有脚印,向山脚寻找一番,结果当然没有找着。后人有诗云:“避士入隐志不凡,倒拖芒履上陈山,客星高照古渡在,山高水长仰先贤。”
  公八十终老于家,刘秀听到了他去世的消息,十分悲伤,令地方政府出钱百万,谷千斛,将他葬于故里陈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仰慕他的高节,特为他建成了祠堂,并定《严先生祠堂记》,赞誉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去山指的是严氏宗祠前的严公山,总称白云山。江水是指祠前的环湖带和下河往西注入姚江。

【严子陵有世孙在桐庐】
  屹立在桐庐县富春江镇的严子陵钓鱼台,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但时隔两千多年,你是否相信在桐庐还有严子陵的世孙呢?
  近日,桐庐县组织各乡镇文化部门进行文化遗产普查时,钟山乡文化站收集到了一本《严氏宗谱》,并从中发现历史名人严子陵的五十五世、五十六世孙就在桐庐县钟山乡朱边畈村。
  根据家谱记载,严子陵的五十五世孙有八十岁的严奉复和七十五岁的严奉纯等。五十六世孙有六十岁的严国春和五十五岁的严金华等。家谱中写道:“始祖光,字子陵行云,二世家会稽余姚人,小字狂奴,少有高名,同光武帝同学,两人同窗同座同床三年,互敬互学名列全班前茅。刘秀登基后,三番五次聘他当谏议大夫,严子陵不屈。仍耕于富春山中。后人名其钓处为严子陵钓鱼台,在桐庐有东西二台,各高数百丈。有羊裘轩、客星馆、高风堂等,台上俱有亭。”
  这本家谱曾两次重修。1945年,才六岁的严国春上了谱,当时集谱时间一年多。圆谱时刚出生的严家末子严金华也补了上去,他成了谱上的最后一位。此谱共六册36卷,朱边畈村珍藏2册,每册六卷,歌舞乡夏塘、潘畈村各藏一册,毕浦乡严村藏一册,建德市罗村乡狮峰村也藏一册。据严国春回忆,“文化大革命”期间,居住在建德市狮峰村的堂叔来到桐庐朱边畈村,将一册家谱悄悄带走,还特地做了只樟木箱珍藏,防止腐烂虫蛀,遗憾的是另一册已被烧毁。后建德堂叔去世,他儿子严康乐在外工作,女儿出嫁时,才将家谱送回朱边畈村,由严国春保管至今。
  从家谱中可以看出,朝廷官员爱吃桐 庐特产,如豆腐干、梨头等,在南宋时已作为贡品送往朝廷。据统计严氏家谱上严子陵后代共有100人在朝廷任大小不同的官职,其五十世孙还得到过严州(建德)府太爷奖励的一块匾额,上有府太爷的圆印,并书“宽厚平和”四字。因五十世孙住建德时,与人发生纠纷,其宽容的气度使得府太爷很受感动。这块珍贵的匾额原挂在朱边畈村的祠堂里,现被严国春的侄儿收藏。
  更有意思的是,严国春根据家谱中记载“豆腐干是贡品”这一点,在七八年前开始加工“钟山豆腐干”还真的走红市场,两次走进西博会,多次获奖。

【“庄严一脉”话严姓】
  说起严姓,就不得不先提到庄姓。
  庄与严二字,组成庄严一词,表示着一种肃静的意思。奇妙的是,用这两个字来表示的中国姓氏,也有密切的关系。严姓是由庄氏改来的,所以严姓之人,与庄姓根本就是一家人。严氏的姓源,是从楚庄王的谥号“庄”而来,楚庄王的子孙,为了有别于他人,以“谥为姓”,就用“庄”这个谥 号来做了自己家族的姓氏。
  到了汉代,汉明帝的名字叫刘庄,按封建帝王之制,为避天子之讳,凡有庄姓人氏必须改姓。因为“庄”与“严”两字常连在一起用,都表示相同的意思,大概因此之故,楚庄王的后裔庄氏在传到汉明帝时,就把庄姓改为严姓了。从此,也就在庄氏之中分出了一支严姓的支系,一代一代的传延下来。
  福州阳岐的严培庸说:“我们阳岐的严家,是在唐朝天佑年间,跟闽王王审之从河南光州固始县来的。所以福州有十多个姓,都是王审之带来的。我的祖先严怀英,怀是胸怀的怀,英是英雄的英,他就是跟着王审之来这里的。他人很正直,很勇敢,会打仗,有功,后来官拜朝议大夫。”
  严姓的发源地,主要是在湖北的江陵和甘肃的天水。从唐朝天佑年间开始,“严”姓人家一部分就在福建定居下来。
  现在浙江富阳、桐庐两县,仍保留有许多当年严子陵的踪迹。有“严 子 陵钓鱼台”等。当年,郁达夫游富春江时有诗曰:“家在严陵滩上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朋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
  追本溯源,庄严两姓,都是春秋时代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后裔,血缘上是一脉相承,同出一源,实为一家。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本文作者孙觌介绍:🔈

孙觌(一○八一~一一六九),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一九)。政和四年(一一一四)又中词科(《重修毗陵志》卷一一),爲秘书省校书郎(《鸿庆居士集》卷三二《与吴世范帖》)。钦宗即位,由国子司业擢侍御史,以论太学生伏阙事,出知和州。未几召试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金兵破汴京,曾草降表(以上《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七、四三、六二、七一)。高宗即位,以降表事斥罢,归州安置。未几再试中书舍人。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平江府。历试给事中、吏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三年,出知温州,改知平江府,以扰民夺职,提举鸿庆居。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起知... 查看更多>>

孙觌的诗:

孙觌的词:

相关诗词:

和韵寄董令升舍人 (hé yùn jì dǒng lìng shēng shè rén)

朝代:宋    作者: 王之道

曾将燕石报琼华,别後哦诗愧莫涯。
空腹但看长柄械,缓行何用短辕车。
神驰邓步弥天葑,梦入朋谿夹径花。
何日天台寻药去,女仙迎笑饭胡麻。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

和曾待制游两山三首 题育王山明月堂 (hé céng dài zhì yóu liǎng shān sān shǒu tí yù wáng shān míng yuè táng)

朝代:宋    作者: 陆游

翰林碑立崔嵬上,待制诗题杳霭间。
人天八万四千塔,便合推为第一山。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

送董令升舍人归朋溪二首 其一 (sòng dǒng lìng shēng shè rén guī péng xī èr shǒu qí yī)

朝代:宋    作者: 王之道

西掖归来鬓未华,着书论字当生涯。
撑肠何止五千卷,溢箧定踰三十车。
秋露青黄新种橘,春风红紫旧栽花。
东还贪逐朋溪乐,只恐金銮诏草麻。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

和梅公仪待制 宿西谿寺 (hé méi gōng yí dài zhì sù xī xī sì)

朝代:宋    作者: 文彦博

地占莲华麓,谿环鹫岭巅。
密林含细籁,巍刹照清涟。
独赏宁妨醉,幽吟定废眠。
支郎谙雅尚,扫榻就潺湲。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

琅琊山六题 琅琊谿 (láng yá shān liù tí láng yá xī)

朝代:宋    作者: 欧阳修

空山雪消谿水涨,游客渡谿横古槎。
不知谿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

县圃十绝和朱待制 其四 (xiàn pǔ shí jué hé zhū dài zhì qí sì)

朝代:宋    作者: 薛抗

讼牒如蜂房,未易谈笑理。
却思买扁舟,归钓荆谿水。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

董令升舍人朋溪图赵祖文笔也 (dǒng lìng shēng shè rén péng xī tú zhào zǔ wén bǐ yě)

朝代:宋    作者: 曾几

谷风不须歌,朋友道缺绝。
请歌伐木诗,歌罢听吾说。
汉朝儒宗系,今代侍臣杰。
甘泉久论思,阳羡小休歇。
郊园谷幽幽,乔木覆清樾。
百禽鸣其间,相唤极可悦。
坐令公感慨,朋好苦难结。
不如侣荆溪,迥与世情别。
淡乎若无味,了不见凉热。
是以乐从之,诸峰况罗列。
赵侯有能事,短纸藏曲折。
更作陶渊眀,飘颻弄明月。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

送董令升舍人归朋溪二首 其二 (sòng dǒng lìng shēng shè rén guī péng xī èr shǒu qí èr)

朝代:宋    作者: 王之道

仙舟东去访金华,歌彻骊驹向水涯。
试问玉堂司鳯诏,何如蓬岛驾云车。
雨余翠筱初飜箨,风暖丹葵欲放花。
天气清和行色好,江南江北半桑麻。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

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fèng hé shèng zhì jīng zōu lǔ jì kǒng zǐ yìng zhì)

朝代:唐    作者: 张说

孔圣家邹鲁,儒风蔼典坟。
龙骖廻旧宅,凤德咏余芬。
入室神如在,升堂乐似闻。
悬知一王法,今日待明君。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

动物

次韵董令升四咏 竞秀亭 (cì yùn dǒng lìng shēng sì yǒng jìng xiù tíng)

朝代:宋    作者: 朱翌

山阴道士顷留连,应接烟云马不前。
君说江南亦如此,我虽未到想当然。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