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àn sòng shí yí tí míng chù gǎn ér chéng shī
见宋拾遗题名处感而成诗 🔈

朝代:唐 (táng)    作者: 杜牧 (dù mù)

窜逐穷荒与死期,饿唯蒿藿病无医。
怜君更抱重泉恨,不见崇山谪去时。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cuàn zhú qióng huāng yǔ sǐ qī , è wéi hāo huò bìng wú yī 。
lián jūn gèng bào chóng quán hèn , bù jiàn chóng shān zhé qù shí 。

見宋拾遺題名處感而成詩

—— 杜牧

竄逐窮荒與死期,餓唯蒿藿病無醫。
憐君更抱重泉恨,不見崇山謫去時。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cuàn zhú qióng huāng yǔ sǐ qī , è wéi hāo huò bìng wú yī 。
lián jūn gèng bào chóng quán hèn , bù jiàn chóng shān zhé qù shí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窜逐在贫瘠的荒野中流浪,并面对死亡的临近,饥饿时只能采食野草,病痛时却无医生可求。

可怜的你更抱着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却再也不能看到那崇高的山峰,因为你被贬谪远离故乡的时光早已一去不复返。

全诗概括:诗人描绘了一个流亡流离的命运,面对贫困、饥饿、疾病和远离故土的命运,思念家乡的情感更加深沉。整首诗表现了流亡生涯中的苦难和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作品,题为《见宋拾遗题名处感而成诗》。诗人以自己窜逐流亡、疾病交迫的遭遇为背景,表达了深沉的忧虑和不安。整首诗充满了悲凉和抑郁的氛围。
首句“窜逐穷荒与死期”直接勾画出诗人身世的困苦,他被流放到了荒僻之地,生命也逐渐走向终点,同时也暗示了他身患重病,生活艰辛。接着的“饿唯蒿藿病无医”更是强化了这种困苦,他身无分文,饥饿交加,却找不到医生治疗,一切都显得无望。
第二句“怜君更抱重泉恨”中的“君”指的是诗中的拾遗,诗人因为某种原因对他充满了怜悯之情,这也让诗中的情感更加复杂。同时,“重泉恨”意味着对于回到故乡的渴望和对于被流放的深深不满。最后一句“不见崇山谪去时”则是对于自己流放的地方的回忆,崇山可能是诗人的故乡,而如今他却被流放到了异地。
整首诗通过对自身遭遇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孤独、无奈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他虽然身世坎坷,但内心的情感却仍然丰富深沉,这是一首充满情感共鸣的诗歌。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本文作者杜牧介绍:🔈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二年,擢进士第,复举贤良方正。沈传师表爲江西团练府巡官,又爲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史。移疾,分司东都,以弟顗病弃官。复爲宣州团练判官,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入爲司勳员外郎,常兼史职,改吏部,复乞爲湖州刺史。踰年,拜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卒。牧刚直有奇节,不爲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其诗情致豪迈,人号爲小杜,以别甫云。《樊川诗》四卷,外集诗一卷,别集诗一卷,今编爲八卷。 卒大中七年,五十一岁。(据岑仲勉先生作《李德裕会昌伐叛编证》一文所推定之结论。)补诗一首。 查看更多>>

杜牧的诗:

相关诗词:

送崔拾遗赴阙 (sòng cuī shí yí fù quē)

朝代:唐    作者: 朱庆余

清貌淩寒玉,朝来拜拾遗。
行承天子诏,去感主人知。
劒佩分班日,风霜独立时。
名高住不得,非与九霄期。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池州李使君没後十一日处州新命始到後见归妓感而成诗 (chí zhōu lǐ shǐ jūn méi hòu shí yī rì chù zhōu xīn mìng shǐ dào hòu jiàn guī jì gǎn ér chéng shī)

朝代:唐    作者: 杜牧

缙云新命诏初行,才是孤魂寿器成。
黄壤不知新雨露,粉书空换旧铭旌。
巨卿哭处云空断,阿骛归来月正明。
多少四年遗爱事,乡闾生子李为名。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题雷琴(二首) 二 (tí léi qín èr shǒu èr)

朝代:唐    作者: 宋之问

洛水多清泚,崧高有白云。
圣朝容隐逸,时得咏南薫。
(《古今图书集成》)(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云:「长兄伯声云:洛中董氏蓄雷琴一张,中题云〖引前四言诗,略〗。
状其声也。
其外漆下隐有朱书云〖引後五言诗,略〗。
此诗见《宋之问集》。
」据此,应仅後首为宋之问作。
又此为後人取宋诗题雷琴此拟题为《题雷琴》,误。
雷琴因雷威所制而得名,雷威为大历间人,宋之问不及见。
)。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题胶山寺绣佛 (tí jiāo shān sì xiù fó)

朝代:宋    作者: 蔡载

妙相夺天真,针针巧入神。
几多瞻佛者,还想用心人。
元陈世隆《宋诗拾遗》卷七。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游零陵见父题壁感而成诗(题拟) (yóu líng líng jiàn fù tí bì gǎn ér chéng shī tí nǐ )

朝代:唐    作者: 廖匡齐

下马连声叩竹门,主人何事感遗恩。
回头泣向儿童道,重见甘棠旧子孙。
(见《增修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十五引《青琐後集》)(〖1〗《青琐後集》:「廖齐父爽直尝为永州刺史。
齐後游零陵,於民间见父题壁,感而成诗曰〖略〗。
」清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卷八定此诗作者为廖偃,其说谓「偃父图曾为永州刺史,後偃游零陵,於民间见父题壁,感而成诗。
」偃事迹详陆氏《南唐书》卷八、《十国春秋》卷七四。
祖爽,父匡图。
匡图,宋人避讳或省「匡」字,《十国春秋》卷七三载其仕历,未任永州刺史。
其父爽事迹附匡图传,初仕南汉,後举族奔楚,马氏表爽为永州刺史。
此诗非廖偃作。
爽子今知有二人,即匡图、匡齐。
因知此诗为匡齐作。
《青琐後集》所谓「廖齐父爽直尝为永州刺史」,「齐」字上因避讳略去「匡」字,与匡图同例。
「爽直」之「直」字为衍文。
)。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 十五 (shī shí wǔ)

朝代:唐    作者: 拾得

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
凡愚岂见知,丰干却相识。
见时不可见,觅时何处觅。
借问有何缘,却道无为力。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代时人为至聪禅师颂(题拟) (wǔ dài shí rén wéi zhì cōng chán shī sòng tí nǐ )

朝代:唐    作者: 无名氏

有道山僧号至聪,十年不下祝融峰。
腰间所积菩提水,泻向红莲一叶中。
(见《侍儿小名录拾遗》引《古今诗话》。
)。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留题东屯诗四首 其一 (liú tí dōng tún shī sì shǒu qí yī)

朝代:宋    作者: 李壁

千载风流表出师,帅龙山寺已题诗。
两贤心迹元无异,更谒东屯老拾遗。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动物

感化寺见元九刘三十二题名处 (gǎn huà sì jiàn yuán jiǔ liú sān shí èr tí míng chù)

朝代:唐    作者: 白居易

微之谪去千余里,太白无来十一年。
今日见名如见面,尘埃壁上破窗前。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衣坛 (yí yī tán)

朝代:宋    作者: 宋煜

驾鹤乘鸾归紫府,仙凡从此不相干。
要传当日飞昇事,收拾遗衣为结坛。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