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 wú zhòng shān yǔ hòu qí èr
和毋仲山雨後 其二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苏过 (sū guò)

杜陵有佳句,久旱雨亦好。
从教怨行旅,颇觉慰父老。
我似广文贫,饱食平生少。
忍饥山泽儒,未易窥三岛。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

dù líng yǒu jiā jù , jiǔ hàn yǔ yì hǎo 。
cóng jiào yuàn xíng lǚ , pō jué wèi fù lǎo 。
wǒ sì guǎng wén pín , bǎo shí píng shēng shǎo 。
rěn jī shān zé rú , wèi yì kuī sān dǎo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杜陵地方出产了许多优美的诗句,就像长时间的旱期之后终于下起了雨一样。在这里从事教育工作,虽然时常遭受离家远行的苦恼,但也颇感欣慰,因为能够安慰老百姓。我自己像广大的文人一样并不富裕,虽然能够勉强维持温饱,但并非享受过于奢华的生活。在山野之间,我忍受着饥饿,坚持儒学的研习,然而要真正领悟三教合一的奥妙并不容易。
全文总结:作者身处杜陵,所处环境优美,生活朴素。虽然从事教育工作,不时外出旅行,但能安慰当地老百姓,心境颇感欣慰。作者自知平凡,生活清贫,但对于学问有着执着追求,忍受饥饿,希望能够领悟更高深的学问。

赏析:: 这首诗《和毋仲山雨後 其二》是苏过创作的作品,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雨水的渴望以及对乡愁的怀念之情。全诗表现了在旱季终于迎来雨水的喜悦,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首句“杜陵有佳句,久旱雨亦好。”表明了诗人所在的杜陵地方久旱的情况,期盼已久的雨水终于降临,带来了一丝宽慰。
接下来的句子“从教怨行旅,颇觉慰父老。”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旱情的不满,但雨水的降临使他感到对乡亲父老有所安慰。
第三句“我似广文贫,饱食平生少。”使用了广文和贫来形容自己,意味着作者生活质朴,食物不多,但他仍然忍受着饥饿,怀揣着文学之志。
最后一句“忍饥山泽儒,未易窥三岛。”将诗人自比为山泽中的儒者,表达了他的志向和追求,但这并不容易实现,正如窥见遥远的三岛一样。
标签: 自然、乡愁、人生、志向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苏过写的《和毋仲山雨後》系列:

本文作者苏过介绍:🔈

苏过(一○七二~一一二三),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轼第三子。哲宗元佑六年(一○九一),曾应礼部试,未第。绍圣元年(一○九四),轼谪惠州,四年,复谪儋州,皆随行。元符三年(一一○○),随父北归。轼卒後,依叔父辙居颍昌。营湖阴地数亩,名爲小斜川。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监太原税。五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有《斜川集》二十卷(此据《宋史》本传,他书着录均爲十卷),已佚。清乾隆时人吴长元得旧钞残本,并从他书纂辑,厘爲六卷,其中诗三卷。事见《永乐大典》卷二四○一引《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过诗,以《知不斋丛书》本爲底本,校以清乾隆武进赵... 查看更多>>

苏过的诗:

苏过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