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 dǒng chéng shì sān sòng jiàn bié qí yī
和董承事三颂见别 其一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释慧方 (shì huì fāng)

道存愈远却弥亲,去住情忘尚隔津。
直下是家归甚处,大千全现本来人。

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dào cún yù yuǎn què mí qīn , qù zhù qíng wàng shàng gé jīn 。
zhí xià shì jiā guī shèn chù , dà qiān quán xiàn běn lái rén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理越是深奥,却越能感受到它的亲近。离开或停留,情感都会被遗忘,尚且有一道河流分隔着。
回归本心的归宿究竟在何方,在广袤无垠的世界中,真正的自我显现。
全文总结:
这段古文描写了道理愈发深奥时,人与道的关系愈加亲近。人们在世间的去留与情感皆随时间而变,但本心归宿却在广袤的世界中显现。全文意蕴深远,富有哲理。

赏析:: 这首古诗《和董承事三颂见别 其一》是释慧方创作的,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禅宗思想。诗中通过简洁而深远的语言,表现了禅宗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体验到的境界和领悟。
首先,诗中提到“道存愈远却弥亲”,这句话意味着随着修行的深入,道路变得更加遥远,但修行者与道却愈加亲近。这是在描述修行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逐渐超越了尘世的束缚,与道更加贴近的心境。
其次,诗句“去住情忘尚隔津”表达了修行者不再受到情感和去留之忧的干扰。他们已经超越了生死轮回的尴尬,内心已经越过了有限的世界,达到了一种平和宁静的境界。
最后两句“直下是家归甚处,大千全现本来人”强调了修行者最终回归自己的本性,认识到一切皆源于内心。他们领悟到了“大千”,即宇宙的无限广阔,与自己的内在连接,意味着一种超越了个体与宇宙融合的境界。
标签: 禅宗思想、修行、自我领悟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释慧方写的《和董承事三颂见别》系列:

本文作者释慧方介绍:🔈

释慧方,号超宗,俗姓龚,临江(今江西樟树西南)人。十七岁试经得度,历参名宿,执侍悟新禅师十四年。徽宗宣和中,初住隆庆寺,迁住吉州禾山寺、洪州云岩寺。爲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死心悟新禅师法嗣。有《超宗慧方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今录诗三十九首。 查看更多>>

释慧方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