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á yǒng bā shǒu qí sān
杂咏八首 其三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王安石 (wáng ān shí)

古风致逊悌,班白见尊优。
薄俗谬为恭,独在势权尤。
伏波迷俯仰,爱礼坐成仇。
齗齗洙泗间,岂是老者羞。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gǔ fēng zhì xùn tì , bān bái jiàn zūn yōu 。
báo sú miù wèi gōng , dú zài shì quán yóu 。
fú bō mí fǔ yǎng , ài lǐ zuò chéng chóu 。
yīn yīn zhū sì jiān , qǐ shì lǎo zhě xiū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古时的风气崇尚谦逊顺从,但班白却看到君主过于优待某些人。
这些人虽然在世俗中显得恭敬,实则只是追逐权势,特别是在得势的时候更甚。
他们迷失了对于仆人和长辈的尊重,对礼节视若无物,反而与自己的仇敌一样狠毒。
这种狼藉的现象丛生,真是老者所不应有的羞耻。



总结:

诗人通过对古时风尚与时人行为的对比,批评了那些只顾追逐权势,失去了礼节和谦逊美德的人,强调了尊重和恭敬的重要性。

《杂咏八首 其三》是王安石的一首古风诗,主要探讨了社会风气的虚伪和对礼仪的扭曲。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赏析::
这首诗以王安石特有的锐利笔触描绘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虚伪和人们对礼仪的误解。诗中提到“古风致逊悌”,表现了古代风俗中注重谦让和孝道的品质。然而,接着描述了“薄俗谬为恭”,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已经偏离了这种真正的品德,人们只追求虚伪的外表,表现出对权势的盲从。
诗中还提到“伏波迷俯仰,爱礼坐成仇”,强调了人们对礼仪的误解和滥用。他们虽然口头上崇尚礼仪,但实际上却背离了它的真正精神,反而使礼仪成为了一种虚伪的工具,用来追逐权势和争斗。
最后两句“齗齗洙泗间,岂是老者羞”则点出了社会的虚伪和浮躁之风,老者也不得不顺应这种风气,使人不禁感到惋惜。
标签:
抒情、社会批判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王安石写的《杂咏八首》系列:

本文作者王安石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历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佑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锺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後改封荆。哲宗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查看更多>>

王安石的诗:

王安石的词:

  •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

  • 甘露歌

    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疑是经春...

  • 甘露歌

    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万里晴天...

  • 甘露歌

    天寒日暮山谷里。的砾愁成水。池上渐多...

  • 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今日...

  • 渔家傲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

  •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

  • 雨霖铃

    孜孜。向无明里、强作窠窟。浮名浮利何...

  • 清平乐

    云垂平野。掩映竹篱茅舍。阒寂幽居实潇...

  •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

  • 王安石宋词全集>>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