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òu dá chén gōng měi sān shǒu qí yī
又答陈公美三首 其一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苏洵 (sū xún)

仲尼鲁司寇,官职亦已优。
从祭肉不及,戴冕奔诸侯。
当时不之知,为肉诚可羞。
君子意有在,衆人但愆尤。
置之待後世,皎皎无足忧。

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
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zhòng ní lǔ sī kòu , guān zhí yì yǐ yōu 。
cóng jì ròu bù jí , dài miǎn bēn zhū hóu 。
dāng shí bù zhī zhī , wèi ròu chéng kě xiū 。
jūn zǐ yì yǒu zài , zhòng rén dàn qiān yóu 。
zhì zhī dài hòu shì , jiǎo jiǎo wú zú yōu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孔子是鲁国的司寇,官位也相当高。他在祭祀时,肉食的分量不够充足,却戴着礼冠奔向各个诸侯国。当时的人们并不了解其中的原因,因为肉食的不足实在令人羞愧。然而,君子的意志是超越个人的,众人只是犯了一些错误而已。把这件事留待后世来评判,它会明亮无愧,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赏析:这首诗是苏洵的《又答陈公美三首 其一》之一。诗人以仲尼(孔子)的事迹为背景,表达了对品德高尚的君子的赞美和对追求名利的人的讽刺。
首先,诗人以仲尼鲁司寇的身份为引子,突显了他的高官厚禄,但却谦虚地表示自己在祭祀时不敢奢侈,只戴着简朴的冕,暗示他的品德高洁。
接着,诗人提到仲尼未曾考虑过肉食的多寡,只顾着忠诚地为各国诸侯效力,显示了他的忠诚和无私。与此同时,诗中的“戴冕奔诸侯”也强调了仲尼不图名利,只追求道义的精神。
然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当时不理解仲尼的行为,认为不够奢侈的祭肉应该引起羞耻,暗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浮躁和功利。但他也强调了君子的高尚品德,认为他们的追求超越了世俗的眼光,不被众人理解。
最后,诗人将这些思考置于后世,相信这种高尚的品德将永远流传下去,无需担忧。整首诗通过对仲尼的赞美和对世俗的讽刺,展现了儒家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强调了高尚品德的重要性。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苏洵写的《又答陈公美三首》系列:

本文作者苏洵介绍:🔈

苏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年二十七,始发愤爲学,举进士,茂才异等皆不第。仁宗嘉佑间,得欧阳修推誉,遂知名。爲秘书省校书郎,灞州文安县主簿。与姚辟同修礼书,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英宗治平三年卒,年五十八。着有文集二十卷,传世有《嘉佑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苏君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苏洵诗,以明嘉靖太原府刻《重刊嘉佑集》十五卷爲底本(存诗一卷),校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巾箱本《嘉佑集》(简称四部丛刊本)、清康熙邵仁泓刻《苏老泉先生全集》(简称康熙本)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查看更多>>

苏洵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