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ēng wèn sì liào jiǎn yīn ér sòng zhī qí yī
僧问四料拣因而颂之 其一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释守卓 (shì shǒu zhuó)

夺人不夺境,山河光炯炯。
若谓露全身,重添眼中眚。

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

duó rén bù duó jìng , shān hé guāng jiǒng jiǒng 。
ruò wèi lù quán shēn , chóng tiān yǎn zhōng shěng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夺取人的心,并不去侵占人的领土,这样山河依旧美丽明亮。
若是说要暴露自己的全部,反而会增添眼中的泪水。
总结:这段古文表达了一种谦逊和自知之明的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注重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不是试图占有别人的领地。同时,暗示了保持适度的保留和谨慎,以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感情。

《僧问四料拣因而颂之 其一》这首诗是释守卓创作的,它具有深刻的禅意,讲述了一种超越现实境界的精神体验。
这首诗以"夺人不夺境"为开篇,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追求的一种态度。夺人,意味着吸引人,但并不是以物质境界来吸引,而是以一种精神的魅力。山河光炯炯,这里山河的光景被赋予了鲜活的形象,强调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这句话隐含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美感,暗示着追求内心的境界,而不是外在的财富。
接着诗人写道:"若谓露全身,重添眼中眚",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对内在境界的追求。露全身可以理解为将自己完全展露于世人,但这种追求可能会增加眼中的眚,即沉迷于物质追求,导致内心的困扰和迷失。
综合起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强调了内在的美和价值,警示人们不要迷失于世俗的追求。这首诗可以标签为"抒情"和"禅意"。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释守卓写的《僧问四料拣因而颂之》系列:

本文作者释守卓介绍:🔈

释守卓(一○六五~一一二四),俗姓庄,泉南(今福建泉州)人。弱冠游京师,肄业天清寺,试大经得度。游学至三衢,见南禅清雅禅师。舍去,抵姑苏定慧寺,从遵式禅师,通《华严》。时灵源清禅师住龙舒太平寺,道鸣四方,遂前往依从。清禅师迁住黄龙寺,守卓随侍十载。既而又至太平寺,佛监懃禅师请居第一座。後主舒州甘露寺,又迁庐州能仁资福寺,终住东京天宁万寿寺。称长灵守卓禅师,爲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清禅师法嗣。徽宗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年五十九。有《长灵守卓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所附介谌撰《行状》,《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守卓诗,以《语录》中《偈颂》部分编爲第一卷,散见... 查看更多>>

释守卓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