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ū yóu liù shǒu qí liù
秋游六首 其六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邵雍 (shào yōng)

霜天寥落思无穷,不奈楼高逼望中。
四面溪山徒满目,九秋宫殿自危空。
云横远峤千寻直,霞乱斜阳数缕红。
无限伤情言不到,共谁开口向西风。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shuāng tiān liáo luò sī wú qióng , bù nài lóu gāo bī wàng zhōng 。
sì miàn xī shān tú mǎn mù , jiǔ qiū gōng diàn zì wēi kōng 。
yún héng yuǎn qiáo qiān xún zhí , xiá luàn xié yáng shù lǚ hóng 。
wú xiàn shāng qíng yán bù dào , gòng shuí kāi kǒu xiàng xī fēng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霜天清冷,孤寂落寞,思绪无尽。然而,却难以奈何高楼耸立,逼仄眼前景象。四周溪水与群山,仅成为一幅虚无的画面;九秋时节的宫殿,也只显现出空荡荡的危局。

云雾横布,远山高峰千丈直插云霄,霞光璀璨,斜阳映照下染上几缕红晕。然而,这无尽的伤感情怀无法言说尽,只能谁与共向西风倾诉。

全诗表现了诗人面对苍茫天地时的孤独无助之感。高楼之巅,眺望四周,美景虽犹在,却无人能与其共赏;宫殿繁华,却自成一空,空荡荡的宫廷凋零凄凉。景物之壮美与凄凉与诗人内心的伤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诗情愈发深沉。然而,这样的伤情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共谁开口向西风述说,抒发内心的感叹和无奈。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写景基础,抒发了诗人对于现实的矛盾和无奈的心境。

赏析:这首诗是邵雍创作的《秋游六首》系列中的最后一首,表现了秋天景色和作者内心情感的交融。
首先,诗人以"霜天寥落思无穷"来开篇,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霜天使人感到清冷而寥落,也引发了诗人内心的无尽思绪。接着,他提到"不奈楼高逼望中",楼高山远,令人感到无法触及远方的景色,这种无奈和渴望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的第二节描述了四周的山川景色,"四面溪山徒满目",这里的山川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但与此同时,"九秋宫殿自危空",又表现出一种宫殿高耸却显得孤寂的意境,与前面的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的节奏中,"云横远峤千寻直,霞乱斜阳数缕红",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示了山峰上云雾缭绕、夕阳西斜的壮丽景象,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感受。
最后两句"无限伤情言不到,共谁开口向西风"则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伤,他的情感难以言表,似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心情。"向西风"则增添了一层寓意,西风常与凄凉、离别联系在一起,暗示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邵雍写的《秋游六首》系列:

本文作者邵雍介绍:🔈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佑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佑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佑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 查看更多>>

邵雍的诗:

相关诗词: